某个清晨,我站在工厂门口。铁锈味混杂着早春的湿气,工人们刚下夜班,脸色和天气一样灰扑扑。轰鸣的冲压机停歇,唯一的声音是烟头在铁皮上嗞啦作响。二楼窗户挂着标语,字迹已经被油烟熏得发黑:“为祖国,为胜利!”不知是谁在楼下丢了一颗空弹壳,在清冷的晨曦里滚了几圈。这不是我第一次见证战争如何让一个原本普通的生产车间变成国家机器的一枚齿轮,却依然难以习惯它带来的结构性荒诞感。
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名普通技术工。昨天你还在给汽车安装电控系统,今天却要在火炮装配线上拧螺丝。工资多了点,但流程粗糙,材料凑合,领导一脸焦虑,节奏像是谁踩了油门——你会怎么选?是继续做国家“炮弹经济”的螺丝钉,还是想办法抽身,当然前提是你能抽得出来。
俄罗斯经济不是一天变成现在这样。过去三年,克里姆林宫像打水漂一样,把资源一轮一轮投向国防工业,宁愿让私营企业、消费行业在外边晒太阳,也要让军工复合体盆满钵满。这个优先级的重新分配,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战时利他”:让主战部门优先,抛弃“民用沉渣”。油气公司还记得,2000年代靠超级利润带来的狂欢——那时是炼油厂老板买海景豪宅,现在是弹药厂老板连夜赶订单,房价都跟着飞涨,区别只有一个:油气的钱是国际市场买单,弹药的钱全靠国家预算撑着。
从外部也能看到这变脸速度有多快。石油和天然气还能出口,但都得打折扣,丢下西欧去钻亚洲和南方市场。外汇受限,资金堵在壶嘴,行政手段撑着贸易平衡,真要靠“市场内生性增长”?好像不太行。资本账户锁死,外流堵住,进口还得绕路,成本直线上升。军工投资涌入,私人部门不敢伸头。活着的都是跟战争沾边的项目,大公司吃肉,小企业喝汤,全球供应链里的先进行业,新鲜血都被截流在戈壁滩的装配车间。
国防工业的胃口越来越大。有人统计,它已经吞噬了GDP的8%,历史罕见,甚至比苏联后期还要更“肌肉”。但俄方真正要摆脱这根“军费奶瓶”,得同时满足五个苛刻条件:外部威胁消失,普京满意;合同兵复员且成功转业;制裁减轻,可以买关键技术;国防采购革命,绩效考核落地;还有就是中小企业能模块化量产,拉低成本。只要缺一项,这个庞大的体系就不能无痛转身,否则“硬着陆”就是经济危机的另一种叫法。
每一次开支削减都像拆炸弹: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掉头跑,出口价格跌,物流也贵,汇率像自由落体。国家收入每少10美元一桶油,就要丢掉GDP的近1%。财政部没办法,只能反手加税,用高压锅模式捏生意人的利润。谁说让战场平静下来经济就能平稳过渡?现实往往是等不到“平稳”二字出现,另一边又有新的军备重整计划呼之欲出。
劳动市场也跟着被牵着鼻子走。从2023年到现在,至少70万人进入军工企业,总人数逼近380万,是段不小的社会洪流。失业率奇低,这是好消息,但再训合同兵、释放大批劳动力回民用市场,立刻就会出现技能对口问题和岗位断层。政府当然能把退伍军人暂时按在原地——一来避免失业率跳水,二来民用企业请不起高薪也没法培训这些专才。技能错配,以及职业转型成本,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些苏联笑话:丁字裤工厂改造五分钟就能生产防毒面具——只要有国家需求,什么都能“灵活就业”。
制裁像定时的水闸,一开一关,直接影响商品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缺料缺零件只能靠简化设计和便宜组件,后果当然是产品技术含量下降、出口竞争力缩水。军事部门还憧憬着“出口繁荣”,但目前的采购机制反倒让成本高企、创新被卡脖子。即便无人机、通讯组件这些新活路短暂兴起了造富泡沫,等和平一到,预算一收,改革空转一场,实验室又要归于沉寂。
2010年代,俄罗斯经济确实有点“平衡感”:出口能源,保持民用工业稳定,军费不超过4%的GDP,还能修路盖桥搞建设。自2022年后,民用需求起落成了国家预算的附庸,弹药工厂永远加班,消费市场永远没货,通胀像锅里的水越煮越沸。央行只能用高利率强行“镇压”物价,向企业和个人收税,甚至瞄准增值税“再加一刀”。这种经济配置,想要顺利切换到和平版,大概率只能经历一场真正的经济震荡——GDP下滑,需求真空,普京迎来他任期内的又一次危机。至于是第五次经济危机,还是更有创意的“名字”,这事只有历史学家比较有发言权。
作为多年在法医、刑侦和经济灰色地带游走的人,对于俄罗斯经济这场“转型悬案”,我的结论依然是:结构性的困局远远大于表面上的红利和活力。战争可以用军事订单双向驱动经济,但和平重建是一种比战争更难精算的“修复工程”。你不能让数百万人的饭碗在一夜之间从枪械装配线挪到微波炉车间,更不能指望宏观政策像子弹一样,一发入魂,打通失业、税收、产业升级这一串环节。制度惯性、利益集团、技能错配、外部压力,每一步都是硬骨头。俄罗斯经济不是没有韧性,但这种韧性往往要付出周期性代价——有时候是货币贬值,有时候是行业塌方式崩盘,轮到下一次危机间歇,我越来越怀疑俄罗斯经济学家得提前多配点阿司匹林。
话说回来,倘若未来哪天油气价格突然暴涨,制裁松动,军工企业像老款拉面机一样弹性拉宽,普京也决定减军费——那么理论上,一个“平稳调整”的版本或许真有可能。只是,在目前的现实框架下,这种可能性大概跟在弹药库里种向日葵一样靠运气。
俄罗斯经济的长期结构调整,需要的不只是运气或高层“拍脑门决策”。你觉得,军工与民用经济的“无缝对接”,到底有没有现实可行的方案?还是只是又一轮“结构性隐忧”在等着被历史反复上演?这个问题,恐怕不会有标准答案,但总该有人去查一查弹壳滚到哪里停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