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成为“第二个中国”?天方夜谭!
01 西方的“印度红利”论,让人啼笑皆非
说实话,看到这类观点,我第一反应是——这话听着像煎饼摊边聊天时的大忽悠。啥概念?有学者已经大胆预言:只要美国资本愿意砸钱,印度十年内就能成为“第二个中国”。动听吧?可实际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咱都知道,印度现在是全球人口第一的大国,再加上它国内“谁都爱跟中国比”的风格,这种论调也就不稀奇了。美国那边的想法有点脑洞过大,他们觉得印度跟几十年前的中国特像——人口多、地儿大,只要资本到位,制造业早晚起飞。美国态度就是“我们能帮中国飞起来一次,就能扶印度再飞一次”。听着挺浪漫,这种思路有点儿太美式了:忽悠你没商量。
且不说这逻辑能不能站住脚,光看美国的动作,人家还真就动手了。撤一部分在中国的产业,开始往印度、越南撒钱。这么多年,他们对“美元+消费主义”的自信未曾动摇,觉得只要信号强,资本带头冲,印度铁定能跟着跑。咱真得问一句:印度这马能跑起来吗?
02 数据和现实的双重打脸
说到这儿,咱不妨先捋捋,印度到底和“当年的中国”差在哪儿?不对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首先是教育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教育已经普及了不少,高素质技术工人那叫一个扎堆。反观印度,号称人口红利,却弄出个文盲率接近20%的场面。这事儿搁咱这儿,说句玩笑话,恐怕连工人填个入职表都费劲,更别提干高科技生产了。
其次是国际环境。当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美国搞“去工业化”,大量工厂跑到中国,帮咱开了个大“窗口期”。彼时,咱外部竞争压力小,内部人民劲头足,发展自然就顺风顺水。可看印度这光景,全球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自己却还得跟中国掰手腕。一边竞争不过中国,一边被越南这些崛起的小国夹击,压力山大。
再说最要命的一点:印度内部分裂。看表面上是个国家,可种姓制度的黏糊劲儿,硬生生拉成了一盘散沙。最底层的达利特,多数人连饭都吃不饱,灰心丧气;顶层的婆罗门,天天揣着算盘搂钱。这种情况下,凝聚力差成啥样,可想而知。别说拼命发展经济了,社会氛围都乌烟瘴气,你还指望他们努力追赶中国?
03 营商环境差,资本也怕了
有些人嘴上喊着,“印度机遇无穷”,可事实呢?外资企业在印度别说赚大了,能少赔点都算烧高香。咋这么说?您瞅瞅印度那糟心的营商环境:罚款动不动就上万亿,涉及企业名单里啥都有,从小米、vivo到可口可乐。都别幸免,好家伙,把资本吓得能躲就躲。企业家也不是傻子,市场再大,风险高到天上去,谁敢往里跳?
说到这儿,咱不得不吐槽一句:西方的“印度红利论”,估摸着连印度自己都不信。甭谈超越中国,资本这步棋究竟想靠印度干啥,还是个疑问。
04 中国制造业的碾压实力
美国那些所谓的“学者”,眼里似乎只有自己撒钱的力量,却从没搞明白中国到底是怎么崛起的。他们觉得,资本帮助中国飞黄腾达,也能复制到印度身上。但问题是,中国的成就背后,靠的更多是“自己拼”。勤劳的人民,全力以赴的教育系统,政策上的开放与智慧,才是中国崛起的绝对原因。
看看联合国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占比将达到45%。这啥概念?一句俗话——别人想着全民竞争的赛跑,中国干脆一个人跟整个世界比速度。大家伙怎么追得上,丢给印度的“希望”更不靠谱。
05 天方夜谭,还是清醒点吧
最终的,其实很简单: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西方学者豪言壮语,吹得再大,也终究是站不住脚。资本可能会挑个地方折腾,但不踏实的基石,哪儿来的高楼?
听完这波操作,这事儿您觉着靠谱吗?我反正觉得,这不是“第二个中国”,顶多是“一场幼稚的美梦”。
参考资料:
1、《京报网:印度想不通》
2、《环球网:印度迎来首个“全民识字邦”》
3、《环球网:美媒:在印度办厂难,关厂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