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娱乐圈最近炸开锅了!辛芷蕾刚刚在威尼斯影展上斩获影后桂冠,成为全场聚光灯下的焦点。而不久前,宋佳才刚捧回国内的大奖,也算是风光一时。不过,现在风向似乎变了,不少网友已经开始酸宋佳“大晚上的可能睡不着了”。国际奖项的分量和背后的资源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有演技还不够,你得在大舞台拿“牌面”。但问题也来了——真的只是辛芷蕾更强吗?两位实力派女演员的对决,背后暗藏什么娱乐圈的新逻辑?
【第一高潮】
一个是刚登顶国际舞台的“新后”,一个是早就用扎实演技征服观众的“老将”。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可不是随随便便拿回来的,“含金量”放在那儿摆着——这可不只是奖杯,更是未来一张通往全球市场的入场券。而反观宋佳,她手上有《师父》《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样的硬核代表作,演技实力毋庸置疑,却迟迟未能站上国际的“C位”。有网友调侃,“宋佳只能拿国内奖,难道是剧圈天花板太低了?”不过,话说回来,平台和资源决定了能不能走到顶端,辛芷蕾的“运气”可能真得让人佩服三分。
【发展过程】
这么说辛芷蕾就靠运气?可不见得。她的崛起也不是靠“空投”,而是靠一步步精心规划出来的。从进组挑剧本,到合作国际知名导演,再到瞄准奖项季发力,从策略上看,她的团队无疑打了一张漂亮的牌。“国际化路线”,成了辛芷蕾的标签。而宋佳呢?似乎一直是“作品导向型”。《师父》中她饰演的师娘,妩媚又凌厉,演技在细腻和爆发间游刃有余;而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压抑与挣扎,直接“掐住”了观众的情绪。演技兜底,但战略重点显然不在国际市场。娱乐圈的残酷规律就是——时机、眼界、影响力缺一不可。而这次威尼斯影展上,“辛芷蕾赢了”,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叹,资源倾斜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话题热度。
【第一低潮】
这下子,原本平静的局面好像也泛起波澜了。各路人马开始有人“站宋”,也有人“挺辛”。站在宋佳一边的人认为,她走的是纯正的实力派路线,不靠花边新闻、不刻意迎合海外市场,靠质量说话,这样的演员才踏实、可信。“金子总会发光”,拿不拿到国际奖项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的认可。反对派则觉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逻辑早就过时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你不走出去接触“高台阶”,机会只会溜走。“老老实实拍戏”的做法,特别是在电影行业,真的还有多大空间?
【第二高潮】
就在网友们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点让人细思极恐的事实被搬上了台面——国际奖项真的距离我们这么远吗?承认奥斯卡、戛纳、威尼斯“三大电影奖”是全球认可的高度没错,但我们国产电影已经连续多年有异军突起之作,比如《白日焰火》的柏林电影节摘金、《隐秘的角落》被改编为海外剧集。问题核心不在“进不进得去”的问题,而是“怎么站得住”。这里面资源和长期投入起了多大作用,值得深思。而像辛芷蕾这样挟国际大奖而归,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成功学模板的开端呢?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能推导出一个更大的结论:是演员问题,还是行业问题?
【第二低潮】
从表面看,“辛芷蕾效应”激发了一波全民对威尼斯奖项的关注热潮,但深究产业链背后,你会发现另一个尴尬的困境——缺代表作。辛芷蕾此次凭借的电影虽然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关注度却一般,这也暴露了我们电影市场的短板:国内观众对国际电影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但说到底,拿奖的电影未必能保证作品普及,而放眼全年,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又有多少?我们凭什么要求国际认可,自己却给不出更多耐看的作品?
【写在最后】
说到底,宋佳和辛芷蕾的较量,像不像我们的考试?高考状元光环下,未必没有比他更努力的孩子。只是成绩单的分量容易被看得过重,而阅历和知识广度却难以衡量。辛芷蕾值得祝贺,因为她抓住了机会;但这并不该成为对宋佳实力的质疑。换个角度想,国际奖只是一座山头,而整个森林的资源分配,谁说一定会不公平?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国际化路线真的适合每一位演员吗?资源是不是演技的终极决定因素?辛芷蕾这次背靠国际大奖的翻盘,你觉得该点赞,还是给宋佳留点掌声?一起来说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