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那艘驱逐舰在加勒比海击沉了一条委内瑞拉船,死了11个人。这是个信号。信号背后的含义,不是缉毒这么简单,而是美军已经在给未来的行动踩油门。
这事发生后,波多黎各和周边海域的美军调动更加频繁。10架F-35隐身战机、7到8艘军舰、核潜艇、三艘两栖攻击舰,还有海军陆战队第22远征部队的2200名士兵,全到位。两栖作战演练的内容,不去打马杜罗还打谁。
这些部署,用“扫毒”来解释是说不过去的。驱逐舰、核潜艇、F-35配套的舰队,具备的是中等规模战争的作战能力。而且演练内容直接模拟了登陆作战场景,这根本就是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演练。
马杜罗自己说了,这是百年来委内瑞拉遇到的最大安全威胁。他的话并不夸张。因为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不同,这次美国在南美缺少稳固的前沿基地,意味着如果真打地面战,美军成本会高得多,所以现在看是“极限施压”为主,但一旦抓到机会,也可能擒贼先擒王。
美国的目的有两个。要么逼马杜罗乖乖就范,按美国的规则玩;要么直接斩首,把他抓了或者干掉,换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人上台。
为什么是委内瑞拉?别忘了这个国家的石油储量是全球第一,3000多亿桶,有些年还能占到美国原油进口的9%。美方还把马杜罗定性成“毒枭”,悬赏5000万美元。这种手法很眼熟,当年干卡扎菲时也是这套,把你先妖魔化,再发动军事行动。
控制委内瑞拉不仅是石油,还有 geopolitics。俄国和伊朗在美洲的战略支点之一就在这。拔掉委内瑞拉,美国相当于在西半球后院多了一道铁门,可以腾出手脚去应对亚太压力。
这和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挂得上钩。五角大楼新的《国防战略》草案已经在说,优先保西半球安全,不是把资源全压在所谓“中国威胁”上。这不是代表放松,而是换打法,把后院安顿好,再去前院挑事。
特朗普政府还有个现实考虑,国内乱。芝加哥、华盛顿都有规模不小的抗议活动,喊的是白宫“法西斯化”。制造一个外部危机,不光能转移视线,还能摆出一副“强人”姿态。
但问题是,这样的自信是不是虚的?伊拉克、阿富汗这两场仗打得怎么样大家都清楚。乌克兰战场上,美国至今不敢下场直接打,而不是找代理人。这不是没原因的,美军精力已经开始分散,调动能力不比二十年前。
如果贸然打委内瑞拉,空袭+闪电登陆固然在战术上可行,但只要有一个环节失败,连锁反应就大了,后院不稳、盟友不满都是可能的。尤其是南美不像中东,游击战和地方武装的难缠程度,美军不是没吃过亏。
委内瑞拉一边是动员了450万民兵,一边拿出俄制S-300防空系统,还有疑似“中国C-802A反舰导弹”的传闻。这些不是摆设,真要对着12海里的国家领海线来一次试探,碰炸点的概率很高。
拉美其他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墨西哥、玻利维亚已经表态反对军事干预。这和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时的局面不同,那年起码有6个加勒比国家公开站在美国一边。这回,美国的外交动员力没那么足了。
所以当前态势有点微妙,美国在加勒比海的每一步动作都带着试探意味。像那次击沉船只,就是用低烈度的军事打击来测试委内瑞拉反应。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能持续施压,又不一下子挑起全面冲突。
可变化的点也多。第一,马杜罗内部能不能守住。第二,中俄的支援能有多硬。第三,拉美邻居愿不愿意把美军放进来。这些因素一旦变化,战场的剧本随时能重写。
对于特朗普来说,动机和顾忌是同时存在的。动机在利益,石油、战略纵深、国内转移矛盾。顾忌在代价,打不赢怎么办、拖成持久战怎么办、一旦扩散到整个南美怎么办。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旁观。多年来在委内瑞拉投资巨大,是主要债权国之一,有人说是500亿美元债务,还有所谓的“石油换贷款”安排。如果美国彻底掌控委内瑞拉,中国在当地的经济捕鱼网会被直接撕破。
从特朗普的节奏看,他是想打,但又没下死决心。原因很简单,动作一旦开弓,后续成本大概率比预期高。而马杜罗必须稳住,给美国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否则对手很可能立刻推进。
委内瑞拉目前维持的,是在压力下的有限平衡。美国的F-35群和海军陆战队就在旁边磨刀,自己在国内调动民兵、设防是应有之义。只要没有露出破绽,这场攻防就会陷在“施压—防备”的循环里。
加勒比海的舰队仍在海面晃动。波多黎各的跑道依旧满是战机。海军陆战队的舰艇停在热带阳光下,甲板上传来沉闷的金属声,没人会告诉你下一步命令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