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区这家饭店,为啥还能屹立不倒

 126    |      2025-08-31 12:46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只是吃了一顿普通的饭,结账时却差点被账单吓出心脏病?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一位网友发的视频,他在宿迁市区某饭店点了软兜鳝鱼丝、红烧仔排和3碗米饭,最后竟然被收了262元! 仔细一看明细:鳝鱼丝88元,仔排168元,米饭6元。

这让我想起2022年6月30日的亲身经历。那天我和朋友在这家店点了两个菜:干丝和红烧戈鱼,加上两碗米饭。 结账时傻眼了:干丝29元,戈鱼128元,米饭4元,总共161元。 老板还特别强调:“我们家的戈鱼可是野生的! ”

好奇之下我去查了当年的市场价格。 2022年10月,宿迁市场的昂刺鱼(戈鱼)价格在19.50-21.50元/斤之间,就算处理干净的也只要24.30-26.00元/斤。 就算真是野生的,一份菜收128元也太夸张了吧?

再说说那位网友遇到的情况。 2025年8月,宿迁市场的鳝鱼价格因规格不同而有差异:1-3两的一级黄鳝,200斤起售24元/斤,30斤起售46元/斤,50斤起售26元/斤。 抖音视频显示8月28日好统装鳝鱼价格为38元/斤。 而仔排价格在17-19.8元/斤左右波动。 88元的鳝鱼丝和168元的仔排,这价格是怎么算出来的?

最让人纳闷的是,这家店居然不是明码标价。 顾客点菜时看不到价格,等到结账时才发现被收了高价。 这种操作方式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故意不让顾客在消费前知道真实价格?

说来也怪,这家店位于车站附近,主要客源应该是外地游客。 游客一般对当地物价不熟悉,再加上行程匆忙,就算被宰了也往往自认倒霉,没时间投诉维权。 这种“一锤子买卖”的经营模式,估计就是这家店能一直开下去的原因。

但是你们说,这样的经营方式能长久吗?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便一个曝光视频就能让一家店名声扫地。 就像那位网友发的抖音视频,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看到并转发评论了。

从法律角度看,这家店的做法可能已经涉嫌违法。《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必须明码标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消费者有知情权。 不标明价格,等到结账时才告知,这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且要是真如老板所说卖的是野生戈鱼,那就得提供相关证明。 否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这又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这些法律条文可不是摆设,要是较真起来,商家可能要面临罚款甚至停业整顿的处罚。

说到宰客现象,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青岛的“天价虾”事件。 当时有游客吃了一份虾被收了几千元,事件曝光后不仅店家被查处,整个青岛的旅游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还有广西北海的一些海鲜餐馆,也因为宰客被曝光而停业整顿。

最近重庆也有类似事件,3名游客在烧烤摊消费780元,引发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宰客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会破坏整个城市的形象。

相比之下,一些诚信经营的餐馆反而越做越好。 比如有的小店虽然只有30平方米,年净利润却能达到300万元。 靠的就是口碑和回头客。 还有的社区餐饮店,10元左右就能提供有肉有菜有汤的套餐,虽然单价不高,但靠着薄利多销和外卖业务,也能经营得不错。

现在宿迁市场上,2025年8月的鳝鱼价格大概在24-46元/斤之间,仔排17-19.8元/斤左右。 按理说餐饮行业在原材料成本基础上加价2-3倍是正常范围,但超出这个范围就值得商榷了。

说到维权,很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拨打12315投诉电话,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 重要的是要保留好消费凭证,最好还能提供录音录像证据。

不过说实话,维权过程确实挺耗时间的。 特别是外地游客,哪有时间留在当地配合调查?这恐怕也是这家店敢这么做的原因之一,算准了游客没时间维权。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 现在人人都有手机,随时可以拍照录像发到网上。 一家店的不良行为很快就能传开。 就像那位网友发的视频,现在已经让不少人知道了这家店的做法。

你们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去这家店吃饭?或许还会有些不知情的游客进去消费,但长此以往,这家店的口碑肯定会越来越差。

现在经济大环境本来就不容易,很多饭店都在打折促销,有的甚至被迫关门歇业。 在这种形势下,还坚持用宰客的方式经营,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说到餐饮行业的经营成本,其实也不低。 房租、人工、水电、原材料,这些都是固定支出。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菜品口味来吸引顾客,而不是靠宰客来获取短期利益。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明码标价的饭店,反而更容易获得顾客信任。 就算价格稍高,只要提前告知,顾客也能接受。 最怕的就是这种不标明价格,结账时才发现被宰的情况。

你们在外出吃饭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经历? 是选择忍气吞声还是坚决维权? 我觉得这也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毕竟消费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商家的行为方式。

说到市场监管,其实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比如要求商家明码标价,设置投诉电话等。 但执行效果如何,可能还要看具体地区的监管力度。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每家饭店都能诚信经营,明码标价,那该多好。 消费者不用担心被宰,商家也能靠着口碑吸引更多顾客。这才是良性循环啊。

不过现实往往没那么理想。 就像这家店,从2022年到2025年,似乎还在用同样的方式经营。这说明确实有消费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投诉维权。

但我觉得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网络传播的便捷,不良商家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只是这个转变过程可能需要时间。

说到价格,其实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高价,而是不能接受不合理的高价。 比如要是真能提供野生戈鱼,并且提前告知价格,相信会有顾客愿意支付128元。 但前提是信息透明,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商家把信息不透明当作牟利手段。 这不但损害消费者权益,最终也会反噬商家自己。 就像那句老话: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我很好奇这家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是觉得游客好欺负? 还是认为没人会较真? 或许他们没意识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较真了。

说到这个,记得去年有家餐馆因为宰客被曝光,最后不仅被罚款,还被迫停业整顿。 损失的可不只是罚款金额,更是长期的客源和信誉。 这种损失可不是一时能弥补的。

在我看来,餐饮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口碑。一个好的口碑需要长期积累,但破坏起来可能只需要一次宰客行为。 这家店从2022年到2025年,似乎还没明白这个道理。

你们说,这样的经营方式还能维持多久? 或许直到有一天,再也没有游客愿意走进这家店,老板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吧。

不过我也理解商家经营的不易。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餐饮行业面临很大压力。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通过正当方式吸引顾客,而不是靠宰客来维持经营。

说到吸引顾客,其实有很多好方法。 比如推出特色菜品,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用餐环境等。这些虽然需要投入,但长期来看是值得的。 就像那家年利润300万的小店,靠的就是特色和口碑。

现在宿迁市场上,2025年8月的物价水平整体平稳。 鳝鱼、仔排等食材价格都在合理范围内。 按理说,餐饮企业完全可以在正常价格区间内实现盈利。

我不知道这家店的具体成本构成,但无论如何,128元的戈鱼和168元的仔排确实超出了合理范围。 特别是在没有明码标价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消费者质疑。

或许有人会说:“嫌贵就别吃。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的。 如果提前知道价格,确实可以选择不吃。但等到结账时才告知价格,这就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是价格高低,而是是否给予消费者选择的权利。 明码标价的意义就在于此,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就能做出明智决定。

说到选择权,其实消费者也有很多方法避免被宰。 比如提前查看网上评价,询问清楚价格再点菜,保留消费凭证等。 但这些本不应该是消费者需要操心的事情。

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商家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市场监管到位,及时处理投诉;消费者放心消费,无需担心被宰。 但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现在的情况是,这家店从2022年到2025年还在用同样的方式经营,说明确实存在监管盲区。 也可能是因为投诉不够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但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情况会逐渐改善。就像那位网友发的视频,已经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家店的做法。 这就是一种进步。

你们觉得呢? 是认为这种现象难以改变,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看法。 但无论如何,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意义。

说到意义,其实不只是这一家店的问题。 很多旅游城市都有类似现象:车站、景区附近的餐馆更容易出现宰客行为。 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但普遍不意味着合理。 正因为普遍,才更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变。 否则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城市形象。

我记得去一些旅游城市时,会特意避开车站附近的餐馆。 就是因为担心被宰。 这其实对诚信经营的商家也不公平,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所以说,宰客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损害其他商家的利益。 只有大家都诚信经营,才能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不过说这么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勇于维权;作为商家,要诚信经营;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只有这样,情况才能真正改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或者类似的经历? 欢迎分享讨论。 毕竟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