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联合国安理会,一个代表了全球声音的投票现场,14个国家同声呼吁停火,却被美国的冷眼和沉默轻易打破?这种冲突感,真的让人觉得世界规则变得越来越脆弱。其实,这场外交“大戏”的背后,是现实和理想的激烈碰撞,更有着大国博弈下的无奈和普通人的无助。
就在这些外交官还在会议厅里反复斟酌词句时,中东土地上却已经响起了枪声。以色列军队居然连续三次,在72小时内直接越过边界,闯进叙利亚大马士革农村和戈兰高地。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挑衅,人家是真的动手了——11辆军车、60名士兵,直接对当地居民开火示警,甚至还出动直升机,把叙利亚军营里的雷达和电子设备一股脑儿搬走。
细思极恐的是,这些被抢走的装备里,有相当一部分都印着“朝鲜制造”的字样。这不是普通的电子零件,而是专门用于叙利亚国防的设备。朝鲜和叙利亚的军事合作其实由来已久,像雷达、防空系统这些硬货,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叙利亚军队。而现在,以色列连这些东西都敢明目张胆地带走,完全是把国际规则踩在脚下了。
更讽刺的是就算叙利亚外交部再怎么愤怒谴责,阿拉伯联盟紧急开会,伊朗发表关切声明,到头来,除了嘴上说说,谁也没法真正出手干预。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只要美国还站在以色列身后,其他国家的意见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根本无法改变局势。
说到美国,这就不得不提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这个机制本来是为了防止大国之间直接冲突,结果却成了个别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就拿2023年加沙问题举例,安理会针对以色列的多项停火决议,总是被美国一票否决。会议现场的真实画面就是:14国代表站起来举手,美国代表却连眼神都不施舍一下。这样的场面,让人怀疑国际组织到底是“民主”还是“霸权”。现实就是,只要有一个大国不同意,其他193个国家的声音都瞬间归零。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稀奇,美国在人权、气候、经济等领域也经常“说退就退,说改就改”,比如世界贸易组织争端机制因为美国拒绝任命法官直接瘫痪,巴黎气候协定也是美国一句话就退出。国际刑事法院要调查以色列,美国甚至直接威胁制裁调查法官。你说,这样的国际法还剩下多少权威?
这些年,以色列针对叙利亚的越境行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2013年开始,媒体和联合国观察团就多次曝光以军空袭、地面行动造成叙利亚军事基地和装备损失。尤其是在戈兰高地和周边地区,联合国维和部队明明设有缓冲区,但每次以色列行动,维和部队只能干看着,根本无法阻止冲突进一步升级。调查数据显示,以色列的行动在区域内是公开的秘密,甚至在国际媒体上都有详细的时间线和装备清单。
说到这些军事装备,不得不提朝鲜和叙利亚的关系。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朝鲜就向叙利亚输出雷达、通信、导弹等军用设备。国际防务机构IHS Jane’s,联合国安理会的报告都曾披露,以色列多次在冲突中缴获带有“朝鲜制造”标识的装备。这样的场景,直接说明中东局势的复杂和多层次,背后不仅有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对峙,还有朝鲜这样的“外援”参与,国际利益链条太长,谁都不敢说一切能靠规则解决。
这些年,联合国安理会的结构也让越来越多国家感到不公平。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已经不再是二战刚结束时的两极世界,像中国、印度、巴西这种新兴大国在全球话语权不断提升,但在联合国里的影响力却远远跟不上经济和人口地位。有人提议要改革联合国,扩大安理会人数,限制否决权,但现实是,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特权?这种制度滞后,导致全球秩序陷入合法性危机。
专家们普遍认为,国际法之所以越来越没有约束力,是因为最强大的国家只在对自己有利时才选择遵守。BBC、路透社等权威媒体也曾调查过:只要美国出面支持,以色列几乎可以在联合国“无敌”。联合国维和部队成员也坦言,如果没有大国共识,维和行动就像“摆设”。
我们作为普通人看到这些新闻,可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国际冲突最终影响到全球经济、能源、粮食安全甚至日常生活。比如中东战争一爆发,油价就跟着飙升,世界粮价也受冲击。更不要说战争带来的难民潮和人道危机,这些都是人人都可能受影响的现实。
有人说,规则是为了保护弱者,可现在强者可以随意“暂停游戏”,弱者只能忍气吞声。想让世界变得更公平,或许只有不断关注国际改革,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决策,才能让“多边主义”不只是个空洞的口号。现实就是这样,有些事你不关心,它却影响着你的生活。
国际秩序的变化,终究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只看热闹不关心规则,终有一天会发现,热闹背后其实藏着深深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