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60 天。” 当 ST 天茂的股票代码出现在交易软件上时,12 万股民的手机屏幕仿佛都蒙上了一层灰色。这家曾市值 3000 亿的保险巨头,因迟迟无法披露 2024 年年度报告,正站在退市悬崖边 —— 若 9 月 6 日前仍交不出年报,将彻底沦为 “僵尸股”。从资本宠儿到退市边缘,天茂集团的坠落轨迹里,藏着保险行业的深层隐忧。
从 “华丽转身” 到 “年报难产”:一场早已写好的危机
1993 年成立的天茂集团,原本主营化工和医药,2016 年通过收购国华人寿 51% 股权,摇身一变成为纯保险企业。掌门人刘益谦靠着这笔收购,让公司资产从 20 亿飙升至 3000 亿,一度被称作 “保险业黑马”。那时的国华人寿,靠着高收益理财险迅速占领市场,2023 年披露的营收仍高达 497 亿,看似风光无限。
但繁荣的背后早已千疮百孔。2023 年,国华人寿一款爆款理财险到期,遭遇大规模退保,而投资端却踩中多只退市股,资金链瞬间绷紧。更致命的是,监管部门查出多地分公司虚构财务数据 —— 湖北分公司因提交虚假材料被罚 15 万,常州、运城等地分公司紧随其后曝出同类问题。这些 “小动作” 并非孤立,2020 年起公司利润持续缩水,2023 年正式陷入亏损,年报成了捂不住的 “烂账”。
最讽刺的是营收数据的 “完美”:2021 年 495.8 亿,2022 年 496.2 亿,2023 年 497 亿,三年波动不足 2%。要知道,保险营收靠的是业务员一笔笔签单,如此平稳的数字更像 “精准造假”。当 4 月 30 日年报截止日来临,天茂集团只能申请延期,最终在 7 月 8 日被戴上 “ST” 帽子,进入退市倒计时。
12 万股民的困局:从 “财富梦” 到 “维权路”
“买的时候看它是保险股,觉得稳当,没想到跌成这样。” 持股三年的张女士看着账户里只剩 1/3 的本金,欲哭无泪。像她这样的散户有 12 万,他们曾相信国华人寿的 “国企背景”,相信刘益谦 “中国巴菲特” 的光环,却没料到自己成了资本游戏的接盘侠。
股价的崩塌早已给出预警:从巅峰时的 30 元跌至如今不足 3 元,市值蒸发超 90%,仅剩 130 亿。更让人不安的是资金去向成谜 —— 有消息称,刘益谦将保险资金投入房地产,恰逢行业低谷被套牢;还有人爆料他挪用资金收藏艺术品,甚至斥资百亿投资长江证券,导致集团现金流枯竭。这些传闻虽未证实,但国华人寿 2023 年被罚的虚构财务数据,无疑暴露了内部管理的混乱。
如今留给散户的选择只剩两个:要么在 60 天内割肉离场,接受巨额亏损;要么赌公司能奇迹般交出年报,继续承受退市风险。维权通道虽已开启,但类似案例显示,散户能追回的资金往往寥寥无几。就像一位股民在股吧里写的:“我们买的不是保险,是一场被精心包装的骗局。”
保险巨头坠落背后:行业顽疾何时休?
天茂集团的危机并非个例。近年来,华夏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接连 “爆雷”,要么被接管重组,要么因违规被罚。这些案例指向同一个问题:保险资金的投资边界与风险管控。
国华人寿的失足,很大程度上源于 “短钱长投” 的错配 —— 用客户短期理财险的资金,去投长期房地产项目,一旦遭遇退保潮,立刻陷入流动性危机。更严重的是,为了维持 “高收益” 假象,不惜虚构数据、铤而走险,最终失去监管信任。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危机也敲响警钟:别轻信 “高收益” 保险产品,要细看条款里的投资方向;选择保险公司时,不仅看规模,更要查监管评级和处罚记录。毕竟,保险的本质是保障,而非追逐暴利的工具。
60 天后,ST 天茂的命运将见分晓。但无论结局如何,12 万股民的血泪教训都该被铭记:在资本市场里,最华丽的包装下,可能藏着最深的陷阱。而对整个行业来说,唯有严守合规底线,才能让 “保险” 二字真正回归 “保障” 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