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世界正处在乱世中,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人口总共还没上海南省的一半,却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被苏联一夜间“吃掉”。要知道,这几个国家曾经主权独立、在国际上都有自己的话语权,怎么说没就没了?三国被吞并的真相,各国的阴谋,普通人的命运转折,是历史悬疑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世界大国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可到底是谁把这三国家推向了无路可走的结局?今天这篇文章,带你看明白背后的秘密。
苏联和德国站在两边,波罗的海三国在中间,两头夹着,像夹心饼干。苏联说要保护安全,德国又虎视眈眈,三国的政府天天上演“谁先投降”的心理战。一边是全民反苏示威,另一边却有政治人物早就打算私下和苏联做交易。国际大国也不是省油的灯——英法说要帮忙,结果光嘴皮子动,德国则偷偷谈协议。三国自己拼命争独立,却好像孩子打架,大人只在旁边下注。到底是苏联的武力更厉害,还是外交桌上的算盘更精明?三国人民都在等答案,但谁也没想到,最关键的一张牌还没亮出来。
这场风暴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一战之后,三国抢着宣布独立,喊得震天响,很快就被国际社会认了“身份”。三国人民一开始像中了大奖,觉得终于不用受大国欺负了。但实际情况比想象复杂得多。苏联红军在边境虎视眈眈,德国军队也在附近调兵,老百姓心里打鼓:是想过好日子,还是要卷进世界大战?英法双方在报纸上时不时说声“支持三国”,可是实际动作远不如嘴上快。三国政客也各有算盘——有人希望拿苏联当靠山,有人则偏向德国;普通人只能感叹:小国家说独立是真难。连菜市场的商贩都议论:今年的牛奶怕是要贵了,搞不好战火烧到家门口。
事情表面看下来,似乎走向了暂时的“安稳”。苏联和三国签了军事协定,貌似大家都退了一步,没再动刀动枪。各地新闻发布会上,领导们摆出一副“大家都好”的模样,老百姓也暂时卸下心头的石头。然而暗流还在涌动。拉脱维亚街头出现了亲苏示威,立陶宛的反对派甚至被抓进了警察局。坊间流传:三国独立这事估计保不住,有人还开始囤积粮食了。亲苏派借机抬头,反苏派则陷入苦战。德国方面突然“冷淡”,英法则继续装聋作哑。普通人其实都明白,这安稳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有人还冷嘲热讽,说三国像是小孩子在大人牌桌下玩泥巴,输赢早有人定了。
突然,局势急转。德国和苏联摸底谈判,“瓜分波兰”成为暗地里的交易内容。波罗的海三国直接被塞进苏联阵营里,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苏联趁机制造波兰舰船事件,说爱沙尼亚“放走了敌人”,随即出动舰队和飞机往三国边境逼近。爱沙尼亚只能乖乖签下丧权辱国的新条约,连军队部署权都没了,主权成了挂在门口的牌匾。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被苏联如法炮制,借口“反苏阴谋”,突然发动政变,亲苏政权登场,原政府灰溜溜下台。全民公投的戏码拉开,几乎清一色“全票通过加入苏联”,空气中都飘着“投不投都一样”这样的冷笑话。三国人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国旗换成苏联锤子镰刀,变成了苏联的新“加盟共和国”。
表面上一切归于平静。苏联的新政权已经完全掌控三国,街头巡逻队开始换班,广播电台只剩苏联歌曲。但暗地里,比风平浪静还要可怕的危机在酝酿。老百姓纷纷收听国外电台,传言苏联要开始“清洗”异己,家家户户担心夜里被敲门。经济突然下滑,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连面包都得提前排队。有人计划偷渡出国,却发现边境变成了铁壁铜墙。三国内部反抗势力本想利用德国的援助,无奈德国自己也自顾不暇。甚至连亲苏势力之间都开始因为利益分配闹矛盾。三国仿佛一夜之间由自由小国变成了不见天日的苏联“后院”,老百姓期待的“新生活”,变成了一场灼痛的梦魇。
说苏联“保护”三国,结果是一场“变脸”好戏。三国领导人为了所谓的和平,纷纷妥协放弃权力,亲苏政客成了新“救星”,满世界吹嘘苏联是“正义的朋友”。这姿态要说高明,简直可以给“精致利己”教科书配个案例。对,苏联的“联盟政策”给三国带来的“好处”——就是被吞并得干干净净,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说啥维护区域安全,就是把别人家门锁了自己拿钥匙。那些主张独立的声音,被新权力迅速噤声,要喝水都得批准。全民公投,更是笑话:你见过哪次公投能拿到百分之九十几的支持率?恐怕连买大白菜都没这么统一过。苏联强势扩张,三国的独立成了堂前燕,飞走再也不见踪影。真是“感谢”苏联,让三国人民体验了一番什么叫主权变成纸糊门板。
如果苏联的“联盟”就是这样一口吞下三个小国,那国际社会的“义务”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这是大国维护安全,有的人说这是赤裸裸的强权,不过是换了个理由侵占别人家。从中国的角度弱小国家生存到底靠什么?是拼外交,还是靠抱大腿?假如把波罗的海的故事拉到今天,中国是不是也能从中警醒——靠别人不如自己硬气?你觉得,未来国际局势下,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东西,是什么?你会选择支持“强者主导”,还是坚持“弱者有权利”?评论区里聊聊,你对三国被苏联吞并这场“联盟”到底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