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才5天,《731》票房就已经突破12亿, 但超高票房的背后,有人借此一跃成为实力派代表,有人却尴尬地发现自己成了“隐形人”,而导演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在这片争议的浪潮中,却有三位演员实现了逆势突围,收获了观众清一色的好评,彻底实现了“升咖”。
首先让观众感受到十足“安全感”的,就是姜武。 他在电影中的表现被观众誉为“定盘星”。 早在影片未上映时,他就凭借预告片中那段撕心裂肺的表演,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他那紧锁的眉头、颤抖的声线、泛红的眼眶,将角色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 影片正式公映后,他的发挥全程在线,细腻而有层次的情绪变化撑起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第二位稳定输出“神级”演技的,是老戏骨王志文。 他在《731》中的表现堪称“质感保障”。 王志文深耕演艺圈数十年,向来以“稳”和“准”著称。
他从不依赖夸张的肢体动作或嘶吼式的表达,却总能在细微之处直击人心。观众对他的评价几乎是零差评,有人直言“看王志文演戏是一种享受,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专业。 ”
第三位成功升咖的李乃文, 他原本是演技扎实但知名度不高的实力派,后来靠着参加综艺节目名气大增,但也因此被贴上了“综艺咖”的标签。
因此,不少观众都曾怀疑李乃文是否还能撑得起《731》这样沉重的严肃题材。 在《731》中,他彻底收敛了在综艺节目里的活泼形象,全身心地沉入到角色当中。 无论是与对手戏演员的默契配合,还是独自戏份的情绪把控,都做得精准到位。
在《731》的演员评价里,温碧霞与林子烨的处境则显得格外特殊。 前者因“演技拉垮”而遭到群嘲,后者则在主演名单里近乎“隐身”,两人的争议背后,或许藏着比单纯“演技好坏”更为复杂的问题。
先说温碧霞, 她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日本艺伎,没想到却成了引发群嘲的导火索。不少网友直言她“演技僵硬”、“格格不入”,甚至吐槽她“拉垮了影片的整体质感”。
林子烨的问题在于“没存在感”, 他的名字明明出现在主演名单里,但如果你去翻看大量的观众评论,几乎找不到有人提及他的表演。 没有好评,也没有差评,这种“零讨论度”处处都透着一股尴尬。
要知道,影片里聚集了姜武、王志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年轻演员本就容易被对比,显得黯淡。
提起孙茜,很多观众的第一印象恐怕还是《甄嬛传》里那位忠心又温婉的“槿汐姑姑”。 后来口碑下滑,一度在娱乐圈里逐渐消失。 但《731》却成为了她打破困局的关键,让她热度再度攀升。
她饰演的角色被抓进731基地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她有着面对苦难时的坚韧,眼神里藏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而作为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她又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脆弱感。每一次蹙眉、每一次轻扶腹部的动作,都透露出对自身和胎儿深深的担忧。
演员们各有得失,但承受了最多骂声的,却是导演赵林山。 大家普遍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故事没讲好。
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主线不清不楚、逻辑漏洞百出的“逃生片”。 整个叙事节奏就像记流水账,完全没有拍出历史本该有的那种厚重感。
比如, 姜武饰演的男主角,明明只是一个清洁工,却能在戒备森严的731基地里到处乱逛,主角光环过于强大,让整个故事显得特别假。
除了故事讲述的问题,电影在细节上也被人挑出了不少毛病。 电影里呈现的731基地,场景和服装都显得太干净了,缺乏那种人间地狱应有的残酷感和压抑感,导致观众时常在入戏和出戏之间徘徊。
但真正让赵林山导演陷入巨大争议的,是他在一段采访片段中的自我陈述。 影片正式上映前,他大肆宣扬自己对影片的极致用心,靠着“爱国情怀”拉满了观众的期待值。
他坦言,电影中有一个解剖婴儿的镜头,使用的不是道具,而是他自己刚出生十几天的女儿。 他表示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为了电影艺术,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这番言论一出,网友瞬间炸锅,痛骂他这是“自我感动”,为了拍电影竟然舍得折腾自己的亲生孩子? 这种过于夸张和极端的态度,实在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这部电影在上映前的过程就充满了曲折。 片方一直扬言该片历经13年才得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电影的档期也是改了又改,还弄出了“全球预映”的说法,一次次地吊着观众的胃口。 甚至当时还冒出过各种传言,说电影被日本方面举报了180万次之类。
甚至有报道称,一些日本观众观影后也表示,希望日本社会不要一味回避加害事实、片面渲染自身为“战争受害者”,而是应该正视历史,进行深刻反思。
然而,围绕电影的争议远未停止 。 有人认为,如此严肃的历史题材,是否应该采用更加庄重和严谨的方式来呈现,而不是融入过多商业化的“越狱”元素?
《731》的高票房,究竟是因为它的历史题材本身吸引了观众,还是成功的营销策略的结果? 当我们在评价这样一部涉及民族伤痛的电影时,是它的历史教育意义更重要,还是其作为一部“好电影”的艺术水准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