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诺奖之争,关系破裂令人惋惜,科学情谊变成遗憾

 178    |      2025-09-11 17:38

咱们国家在科学界这块儿,能拿到诺贝尔奖的就那几个人

可最早的两个,杨振宁和李政道

真是让人又敬又惋惜的那种

你想想,两个华人科学家一块儿在国际上闯出名头,拿了奖,可偏偏后来关系就变得很复杂

这事儿,老李年纪大了,也惋惜得很,他说自己当年挺希望他们能一直合作下去的,结果,到了后来

说实话,这事儿挺像一部戏,又悲又叹,咱们一边敬佩他们的才华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青梅竹马,原本关系多好

你看,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家里是那种书香门第,父亲还是清华的数学教授,环境那叫一个优越得不得了,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啥数学啊、物理

你想,他考上西南联大,毕业后又跑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

那时候的杨振宁,还是个小伙子,才二十几岁

而李政道,出生在上海,那个年代上海战火连天,社会动荡得很,他小时候就因为战乱,初中都不得不辍学

等到局势相对稳定点了,他才又开始学习

毕业后,和杨振宁一样,飞去了芝加哥

你说这两个小伙子,尽管出生环境不同,但都一样

1946年,李政道到了美国,正巧杨振宁已经在芝加哥当助教,他们一见面,马上就像老兄弟一样热络,杨振宁还特意去接待李政道,从那以后,两人一块儿研究、写论文

▎他们的合作和矛盾:从甜到苦

你说俩人,刚开始关系挺好的,合作也顺风顺水

更要紧的是他们两个,关系再好

也免不了因为论文署名的麻烦闹得不欢而散

你瞧那会儿,他们写了两篇说到统计力学的论文

标题都一样叫“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

按美国的惯例,合作论文署名通常是姓氏首字母排序,李政道自然排在前面

可杨振宁突然觉得,自己比李政道年龄大,应该排在前面

李政道一开始还挺忍让的,觉得尊重一下杨振宁的想法也无妨,可到第二篇论文时,他又坚持按惯例

认定署名要按照字母顺序

结果,俩人就因为这个署名麻烦

李政道觉得,既然是合作,署名就得按照规则来

而杨振宁则觉得,自己比李政道大

这一番争执,最终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为了避免后续合作受影响,李政道甚至于辞去了普林斯顿的职位,跑去哥伦比亚当助理教授

算是跟杨振宁划清界限的暖场

他们后来在一次论文上又有交集

1953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的论文

李政道一看,觉得这个观点不完全对

两人一番辩论后,杨振宁被李政道的观点折服,磨叽到最后两人又重新合作,发了篇论文

诺贝尔奖怎么会成了分手的导火索

你想,1970年代中期,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物理界的影响力都挺大,发表了不少论文,很是他们在1956年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那可是轰动一时的大发现

就凭这个理论,他们在次年拿了诺贝尔奖,第一批华人在科学界站稳脚跟

这次奖本来是他们共同的荣耀,结果反倒成了两人关系崩的导火索

按理说,诺贝尔的名字排序,是按照字数长短来排的,李政道应该在前,杨振宁在后,毕竟那会儿

可偏偏,到了领奖那天,杨振宁突然说,他年龄大,要先上台领奖,还要配合皇后

这事儿,李政道听了挺不舒服,但他们夫人秦惠箬也出面劝了劝

磨叽到最后李政道才勉强答应了

更离谱的是,1962年,杂志上登了他们的采访,谈到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李政道说这个理论挺完整,不需要改动;可是杨振宁却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甚至于还希望自己的名字能排在李政道前面

理由很简单:自己比他大

这事儿,闹得挺不愉快,他还亲自去找李政道讨论

让他以后发表论文都得按照字母顺序写名字

李政道一听,觉得挺奇怪,也挺反感,毕竟这个习惯是国际公认的

两人就这样,关系逐渐变得紧张

李政道觉得杨振宁太自我,有点不讲理;而杨振宁则觉得自己在学术上更有影响力

到了2006年,美国物理学会搞了个纪念“不守恒发现50周年”的大会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参加了

这次会议上,俩人还真又闹起来了

▎晚年,两人还是彼此惦记

你看,到了晚年的时候,李政道还一直惦记着这段关系,也觉得两人没能一直合作

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

尽管他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心里还是挂念着祖国

说实话,他一直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自然科学基金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物理人才

1996年,他老婆去世了,他还把遗产捐给了国内

杨振宁,2003年才回到国内,继续搞研究

若他们能携手合作,不知道会带来多少惊喜

或许中国的物理界还能更上一层楼

毕竟,两个诺贝尔级别的人物,合作起来

能吸引国际上的科研大咖,跟社会顶级团队合作

咱们的科研水平也能更快提升

▎结尾:一代宗师的惋惜,英年早逝的悲情

你说,这事儿,最让人觉得可惜的,就是他们本可以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双子星”

带领咱们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磨叽到最后都没能走到一起

2024年8月5日,李政道在旧金山去世

说句实话,他走得挺安详,但心里那份遗憾

却永远留在了很多人的心中

他们的故事,像一部充满荣耀又夹杂着遗憾的电影,告诉我们:有些人,真是天生的天才,但人世间的种种

还是让他们错过了最好的合作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这些天才的火花

一点点的小事儿给熄灭了

▎结语

咱们中国的科技路还很长,但只要记住这段故事,或许能更明白

合作和团结才是最大的力量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名字,代表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荣耀,也让我们明白:科学的道路上,除了天赋

还需要理解、包容和合作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不管到哪里,都能心怀祖国,把最好的东西带回来

让咱们国家真正站到社会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