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黎巴嫩南部。国际维和部队一如往常,在路上忙着清理障碍。他们想让通往阵地的路更安全、更顺畅。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宁静,突然被一声巨响撕裂了。
一架以色列国防军的无人机,冷不丁地就出现在维和人员头顶,接着,“砰砰砰砰”四枚手榴弹就扔了下来。其中一枚,竟然在离维和士兵和他们的车不到20米的地方炸开,那冲击波,想想都让人心惊。
剩下三枚也落在百米之内,瞬间,边境的平静彻底没了影。袭击地点靠近马尔瓦欣村,当时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正在作业。
要知道,联黎部队早就通过军事联络渠道,把这次作业的时间地点,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以色列军方。可即便如此,袭击还是发生了。
万幸的是,这次事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袭击一结束,那架无人机就掉头,飞回了以色列方向。出于对士兵安全的深切担忧,联黎部队二话不说,立即叫停了所有相关作业。
联黎部队把这事儿定性为去年11月停火协议生效以来,针对他们人员和资产最严重的一次袭击。这事儿一出,本就脆弱的地区局势,无疑又被狠狠地敲了一记警钟。
蓝盔头上飞来横祸
以色列这次袭击联黎部队,可不是什么意外,这明摆着就是他们长期以来无视国际法准则的最新铁证。这背后,藏着他们想削弱维和存在,好为自己军事目标服务的深层算计。
联黎部队在事发前,已经把道路清理作业的具体时间地点,提前知会了以色列军方。按理说,这应该能排除任何“误伤”的可能,确保维和人员的安全。
可袭击还是来了,以色列军方事后辩解说,他们发现当地有“可疑活动”,还声称部署的是“眩晕手榴弹”,目的是“扰乱并消除潜在威胁”。
但这套说辞,跟联黎部队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以及现场观察到的证据,根本对不上号。联黎部队严正指出,根据国际法,维和人员就是平民,蓄意攻击他们,那就是公然违法。
这次袭击也严重违反了旨在结束2006年以黎冲突的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明确表示,任何危及维和人员生命的行为都“完全不可接受”。
他要求各方必须切实履行责任,保障维和人员安全以及联合国设施的不可侵犯性。法国也发声了,呼吁必须保护维和人员及其设施,卡塔尔更是要求立即展开紧急调查,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近几个月,以色列对联黎部队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嚣张。之前就有印尼、意大利等国的维和士兵,因为类似袭击受了伤,联合国设施也曾被破坏。
以色列甚至公开要求维和部队撤离“危险区域”,甚至把联黎部队看成是他们打击真主党的“绊脚石”。
停火?笑话!
这次无人机袭击,彻底撕开了去年签署的停火协议的伪装,也暴露了黎以边境冲突持续升级的残酷现实。它再次展现了以色列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一贯的强硬和侵略性立场。
去年11月,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长达14个月的激烈冲突总算告一段落,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这份协议,本该给边境带来和平,但现实却跟美好的愿景完全背道而驰。
协议明确规定,黎巴嫩南部区域只允许黎巴嫩军队和联黎部队部署,以色列军队和黎巴嫩激进组织真主党都必须退出该区域。然而,以色列至今仍控制着去年10月入侵黎巴嫩南部时夺取的五个“战略据点”。
黎巴嫩政府强烈谴责以色列在停火后,继续驻军并几乎每天都搞空袭的行为。这些持续的军事行动,已经造成黎巴嫩超过四千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约110亿美元,无数民居和基础设施都成了废墟。
以色列方面也付出了127人遇难的代价,其中80名还是军人。以色列声称,他们几乎每天都对黎巴嫩实施军事行动,目标是打击真主党成员及其基础设施。
他们表示,这类军事行动将持续到真主党被解除武装为止。近期以色列对黎巴嫩地区的袭击已造成四人死亡,其中就包括真主党成员穆尼姆·穆萨·斯韦丹。
之前,以色列在一些行动中甚至用过白磷弹,这被看作是局势升级的铁证。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带,因为以色列和真主党的武装对抗持续升级,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
以色列将联黎部队视为其打击真主党的“绊脚石”,甚至公然要求维和部队撤离“危险区域”,这无疑让本就紧绷的地区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维和部队,夹缝求生
联黎部队不仅面临着直接的军事威胁,更被夹在多方复杂的政治博弈之中。他们的任务还能不能有效执行,甚至还能不能继续存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面临最终撤离的命运。
以色列及其盟友美国长期指责联黎部队在2006年冲突后为真主党提供了“政治庇护”。他们认为联黎部队根本没能有效遏制真主党的武装力量,并且正积极推动结束联黎部队的任务。
在美以的强大压力下,联合国安理会最近投票决定,将联黎部队的任务期限延长至2026年底。但这次延期之后,联黎部队将启动为期一年的有序缩编与撤离,预计2027年将完全撤出黎巴嫩。
这个撤离决定,正是在以色列及其盟友美国的压力下做出的。此前,在叙利亚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另一支维和部队(UNDOF),也已经在美以的推动下被下令撤出,这无疑给联黎部队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黎巴嫩政府对联黎部队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矛盾。一方面,他们依赖联黎部队作为与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力量,也为自己装备和人手不足的军队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黎巴嫩政府也在制定计划,试图解除真主党及其他非国家武装团体的武装,想恢复国家对暴力的垄断。真主党领导人纳伊姆·卡西姆曾公开表示,拒绝任何要求真主党解除武装的压力。
真主党强调,他们自己才是阻止以色列扩张意图的坚固防线。他们认为,只有在以色列停止侵略、从黎巴嫩领土撤离并释放囚犯后,才有可能讨论所谓的“国家防御战略”。
真主党觉得,实现黎巴嫩主权的关键在于结束以色列的侵略,而不是解除抵抗力量的武装。真主党对联黎部队的存在也施加着压力。
维和部队的巡逻活动常常受到当地居民的阻挠,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支部队是在服务于以色列的利益,这可真是里外不是人。
结语
以色列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公然袭击,是对“蓝盔”守护者的直接威胁,更是对国际法和全球良知的公然挑战。这种“胆子”不仅源于其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某种程度的豁免权。
更在于国际机制在制约其行为方面的不足和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存在,是防止冲突外溢的关键缓冲。他们被视为冲突地区的人道主义守护者,持续的袭击威胁着上千名来自50个国家的维和士兵的生命。
若以色列持续以“误伤”为借口实施袭击,不仅将危及这些维和士兵的生命,更将摧毁国际社会在黎巴嫩南部维持稳定的最后一道保障。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外溢,吞噬更多无辜生命。
唯有国际社会坚守国际准则,以更坚决的行动遏制以色列的军事冒险,推动对袭击事件的彻底调查和问责。同时,重新审视维和机制的有效性,才能为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带来一丝停火的可能与和平的希望。否则,国际秩序的基石将进一步动摇,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