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想到英国是什么感觉呢?以前我高中历史学的还不错,课间没事时也会翻翻历史书,从大秦王朝的横扫天下,再到清末的丧权辱国;从罗马帝国的千年纷争,再到两次日不落的混乱交替。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虽然是我国古代描述历史分合循环之规律的谚语,但也可用于世界历史之中。今日我们来谈谈那最后的日不落帝国。有的时候看到英国,真的是五味杂陈,这个曾经版图3400万平方公里日不落帝国怎么就从工业霸主变成了现在这样。难道这真的是历史的惯性吗?但我觉得它的地理也是影响它命运的伏笔之一。英国是个岛屿,四面环海。这一地理特点,既为它带来了幸运,也是它的宿命。早期大海作为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它得以安心地发展。并且在离海岸线不远处的地方,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矿与铁矿。这在当时可以说是老天爷追着把饭递到嘴边吃了。煤炭乃是工业革命的黑色瑰宝,英国的储量曾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18世纪中期,其就产出了全球将近三分之二的煤炭以及一半的铁。有了煤和铁,蒸汽机就不是问题了。1712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斯·纽科门发明了纽科门蒸汽机,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矿井抽水问题,接下来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你看,这需求催生了发明,发明又反过来改变了世界。靠着这些天赐的家当,英国的港口,从运煤的小码头,变成了连接全球的航运中心。据BBC的新闻报道,到1913年,英国的煤炭年产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2.92亿吨。但是这种模式就能一直维持下去吗?时间来到了20世纪下半叶,问题就出来了,煤挖的差不多了,传统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导致了英国北方的老工业区,那些曾经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城市慢慢静音,城市开始生锈了。这时候伦敦的角色便凸显而出啦。当北方的工业区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之时,伦敦却凭借着英国数百年的积累,悄无声息地实现了转型。那积累的是什么东西呢?是钱吗?不是,而是收割全球的“印钞机”。法律体系,金融规则,以及英语这一全球通用语。这些原本于工业时代或许并非最为重要的,不过在全球化的资本时代,你能否定它们的地位吗?据英国《经济学人》统计,伦敦金融城处理着全球43%的衍生品场外交易和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二级市场交易。全球大约15%的资产总计高达11万亿英镑,都在这里管理。全世界的热钱为什么都往伦敦跑呢?因为这里的规则最成熟,资本进出最方便。这种转型看起来华丽,但是却也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当伦敦的金融精英们在喝着香槟,谈着上亿的生意时,那些曾经为英国的辉煌贡献了青春和巨量资源的北方老工业城市却在慢慢的凋零。那么这个问题英国是如何解决的呢?其实并没有。更要命的是英国又给自己加了一点挑战,他们发现了北海油气,这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油气总有采完的一天。根据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数据,英国北海的油气产量近几年来持续下降;高品质的资源越来越少;开采成本却越来越高。贸易机构英国海上能源公司的分析也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石油产量下降了36%。屋漏偏逢连夜雨,还留有日不落骄傲的英国又脱欧了。这下好了,它们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间又多了很多壁垒。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脱欧后英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一度下降了21%,这让本就依赖出口的制造业雪上加霜。面对油气减产以及脱欧之后的贸易困境,英国开始思考区域再平衡的问题。说透点,就是希望能将发展的机遇多分给伦敦之外的那些地区。但是现实却是骨感的。新兴产业,比如创意产业、生命科学,还是高度集中在东南部地区。根据研究,英国约32%的创意产业工作岗位都在伦敦,另有26%在东南部。这里有顶级的大学集群,比如创意艺术大学就在这。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优秀的人才以及资本持续地涌向东南部,其它地区想要发展却仍旧是缺钱缺人,甚至连基础设施都无法跟得上。从一个依靠煤炭和钢铁崛起的工业帝国,到一个依赖金融和服务业的头重脚轻的国家,英国的这条路,是地理的必然,还是历史的选择呢?我想两者都有吧。岛屿的地理,决定了它必须走向海洋拥抱全球贸易。而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让它一度站在世界之巅。但当这些优势不再,转型的阵痛就不可避免。如今的英国更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它既有那全球顶尖的金融中心,与此同时也有着被遗忘的工业废墟;它既想要保持独立,不过却又无法割舍与欧洲大陆的那份联系。这样问题来了,这种严重依赖单一城市、单一产业的经济模式,在全球风云变幻的今天,到底还能走多远?你怎么看?本文的内容90%以上都是经过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检查和复核。引用资料:1.《气候变化:英国煤矿史和新开煤矿的争议》2.《追踪英国北海石油价格的下跌和风力发电的崛起》3.《【国际金融报】张春教授评伦敦金融城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