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鲜有人能忘记那些在战火中消失的人口数字,也鲜有人愿提起,战后短短十年里,越南的人口就飙升了1600万,把中国“人口大国”的增长速度都望尘莫及。可这场“井喷式”的人口恢复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一连串的苦闷和无奈。为什么一个社会能忍受30多万女性沦为“补缺劳力”,无数幼童成为“生育试验品”?越南,这条在硝烟里爬起来的国家,到底为所谓的重生,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个故事,如果说出来,你未必敢相信——补人口,原来也能变成一场灾难。
有人说,越南经济能走出废墟靠的是人多;也有人说,越南的“人多”其实是靠压榨女性堆出来的。你以为逐年增长的数字是国家强盛的象征?其实,每多出生一个孩子,越南社会就多一分不安。有人叫好,说“总比没人好”;可另一头,女性们在豆蔻年华被逼进婚姻,还要承担失去亲人和健康的双重煎熬。大家都盯着数字涨得有多快,却没人问:这些数字背后埋了多少苦泪?人口迅速恢复背后,妇女和儿童的命运,谁来负责?你是不是也觉得,这里头有点不对劲?
要说越南怎么走到这一步,还得从二战后说起。日军撤后,法国人又卷土重来,结果吃了“奠边府大捷”的大亏,灰溜溜退场。可这抢来的和平没能持续,南北又开打,美国也拉着北越真刀真枪干了十多年。战后,出人命最多的是年轻男性——据说,参战十年就少了100多万男人,整个国家连“男耕女织”的基本盘都塌了。普通老百姓家,谁没几个亲人牺牲?这一来,农村劳动力不够,女人直接扛起农活、重体力,变成家里头的“顶梁柱”。饭桌边坐的人少了,田里的活儿却多了,不用说政策,老百姓都知道,再不多生点,人都快干可多生真能解决问题吗?也有家长犯愁,能养得起几个娃?政府“鼓励”归鼓励,饭碗却不见多一份。
一阵政策猛推,刚冒头的希望苗子又被冷水泼了个透。表面上,越南人口数据逐月翻红,医生手里的出生记录本都快翻烂。可街头巷尾另一番景象:一大把十几岁的女孩,稀里糊涂嫁出去做了“填坑新娘”;村里传着“多生儿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可有的女人连自己身体都养不好。小姑娘刚懂事就要抚养孩子,知青女兵下了火线还没缓过来,又被逼着嫁二婚、甚至当“二房”补缺。反对的声音开始冒头:“早婚早育、男尊女卑,还想进现代社会?”医生、学者提醒,随便结婚太早,出问题的孩子会更多。可在农村,“人口恢复”才是铁律,没人管你说什么先进思想。表面是政策利好,实际上是把人推下了逼仄的老路。
就在大家忙着“多生”补缺,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件曝光了——大量“落叶剂”畸形儿的诞生,家庭承受不起,很多孩子被弃养或自生自灭;更有甚者,拐卖妇女、非法早婚蔓延到周边国家,不少越南女孩成了“出口新娘”。这一下,舆论炸锅了:不光是人道灾难,这直接把国家形象搞崩,国外媒体集体声讨“越南女人的地狱”。原本以为多生能救国,结果却生出一堆社会顽疾。政策的疏漏,妇女权益的压榨,成了全社会都躲不开的伤口。政府装聋作哑,民间却开始有人呛声:“这长出来的大国梦,是不是做苦工堆出来的?”矛盾从农田、家庭烧到国际舆论场,问题遮都遮不住。
眼下,越南人口表面稳步增长,但很多社会问题像定时炸弹。孩子们吃不饱饭、上不起学、营养跟不上——这叫“人口红利”吗?多出来的劳动力,反成了教育和医疗的负担。各路专家反思:再不刹住车,等于用现在的女性、儿童做未来的“填路石”。要打击拐卖,提高女性地位,可越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哪那么容易转身?有人主张创新转型,喊着向新加坡、韩国学,可家里老一辈却说:“早生快生才是靠谱路,别听洋人的忽悠。”结果新老观念越吵越凶,没有统一方向,社会撕裂感反觉越来越重。危机潜伏在表面繁荣之下,化解难题远比“补人口”来的难。
说到这,真要为越南的“人口奇迹”鼓鼓掌吗?数字是长得快,可里面装的不是幸福,是一个个被牺牲的普通人。你说一夫多妻、早婚早育是“创新”,那全世界多少人拼命摆脱“包办婚姻”?你夸人口激增带来了劳动力,那怎么没人问半数妇女和孩子为啥只能做低端劳作、没有话语权?越战女兵抗敌时最勇敢,战后却成社会最底层,这种进步是给谁的?保护妇女和儿童本是现代社会的底线。靠压榨弱势,就以为能盖高楼,越南这条老路,值得“学习”吗?真想帮越南点赞,那也得看看背后是谁在流泪、受苦,别让“人口福利”成了冒牌儿的安慰剂。
看完越南这场“救人口大冒险”,你会真心羡慕他们的“人口增速”吗?翻过日历,咱们中国曾也有人口高峰,可咱们要不要也学越南,推行一夫多妻、早婚早育,为了啥“数据漂亮”让千万女孩做牺牲?有人说“多生劳动力才是硬道理”,也有人觉得“社会进步得靠文明不是回头路”;你怎么看?是该一味追数字,还是该给每个人平等和尊严?评论区聊聊,到底怎样的人口政策,才配得上一个有温度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