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恋爱中遇到过这样的对象:● 信息轰炸+夺命连环call:你刚洗个头,手机30多条消息+5个未接电话,仿佛有什么大事发生。● 无理取闹+小题大做:某天,你忘了回个“晚安”,TA直接发来一句:“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动不动提分手:刚吵两句,TA就开口:“算了,分手吧”这些行为我们常常统称为“作”(zuō)。很多人觉得“作”是无理取闹,或者情商低。但先别急着吐槽,其实这些行为背后,跟个人的“依恋风格”有关。01什么是依恋风格?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 Bowlby在1969年提出[1]。依恋风格是指人从小和照顾者形成的情感模式,会影响成年后跟伴侣、朋友、孩子互动的方式。成年人常见的依恋风格类型有四种[2]: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 容易亲密、信任别人✔️ 情绪稳定,不乱猜忌✔️ 不作不闹,懂得沟通焦虑型(Anxious Attachment)❗ 特别黏人,极度缺乏安全感❗ 害怕被忽略、害怕失去❗ 爱灾难化,动不动就觉得“你不爱我了”回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情感疏离,怕亲密◆ 一旦有人靠近就逃避◆ 讨厌表达情绪,怕被控制焦虑-回避/混乱型(Fearful-Avoidant /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又想靠近,又怕受伤❓ 情绪不稳定,容易情感爆炸❓ 典型的“我想爱你,但我控制不住自己”而今天我们重点说的“作”,就是焦虑型依恋的典型操作。02焦虑性依恋者的典型表现退行行为(Regression)人在焦虑或压力下会回到童年时期的应对方式,比如撒娇、闹脾气、胡搅蛮缠[4]。焦虑依恋者恋爱时“作”,其实就是在用小时候的方式,索取安全感和确认感。表面是情绪化,实则是求关注。灾难化想象(Catastrophizing)● 手机没回,就脑补你劈腿● 语气冷淡,就以为你变心● 几天没主动联系,就觉得你要甩了他/她03焦虑型依恋者为什么容易“作”?焦虑性依恋的人们通常小时候经历过不稳定的照顾(如父母时而热情,时而冷漠),因此长大后特别怕被抛弃[3]。一旦感受到一点冷淡,就容易情绪炸裂,疯狂脑补:👉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你是不是在跟别人聊?”👉 “完了,他/她是不是要分手了?”04长期“作”的后果是什么?虽然“作”有时候确实能暂时引起伴侣的关注,满足一时的安全感需求,但长期下来,这种模式对亲密关系的破坏性远远大于短暂的安慰。首先,关系满意度会持续下降。频繁的试探、情绪化表达和灾难化想象,会让伴侣逐渐感受到压力和不被信任,降低双方对关系的积极感受和满意度。其次,伴侣容易产生情感疲劳。长期面对高频率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关注索取,伴侣可能会逐渐失去耐心,变得冷漠或疏远。他们会开始回避沟通,减少互动,从而进一步加剧焦虑型依恋者的不安,形成恶性循环。接着,关系中的冲突也会不断升级。焦虑依恋个体在情绪压力下,更容易表现出控制型和操纵性行为,例如翻看手机、质问行踪、故意冷战等。这些行为容易引发激烈争执,让关系变得紧张脆弱。简单来说,“作”是一种短期有效、长期伤害的情感策略,虽然能暂时缓解焦虑,却是在透支亲密关系的稳定性与健康感。要想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学会用成熟、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需求,才是更有建设性的做法。05焦虑型依恋者该怎么办?认清自己的依恋类型了解自己在恋爱中的依恋风格,是改变“作”行为的第一步。成人依恋理论将依恋类型大致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应对方式。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行为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和行为。可私信公众号“AAS”领取成人依恋量表。学会用非情绪化的方式表达需求在亲密关系中,情绪化的表达往往会加剧误会和矛盾。可以尝试用冷静、具体的语言告诉伴侣你的感受和需求,比如:“你刚才没回我,我感到有点不安,可以聊聊吗?”这样既避免了指责,又帮助对方理解你的内心世界,促进沟通。停止灾难化脑补焦虑型依恋者常常陷入“最坏情况思维”,一条迟来的信息可能被解读为“不爱我了”,一个电话未接便想象“出事了”。这种灾难化想象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带来大量负面情绪。可以培养习惯去考虑更多合理解释,比如“手机没电了”“刚好在开会”等等,能有效缓解焦虑,帮助自己保持理智和冷静。培养安全依恋型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稳定、信任感强,能给伴侣带来安全感和支持。与安全型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帮助焦虑型或回避型伴侣逐渐减少不安全感,改善情绪反应,学会更健康的互动方式。研究显示,安全型关系对个人情绪调节和关系满意度有显著积极影响[5],是改变依恋困扰的重要力量。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当情绪焦虑和依恋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和关系时,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非常必要。咨询师能帮助你识别并调整负面认知模式,提升自我意识,学会建立更健康的情感连接,从而改善恋爱关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参考文献:[1]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2]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3]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ress.[4] Vaillant, G. E. (1994). Ego mechanisms of defense and 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1), 44–50. [5] Simpson, J. A., & Rholes, W. S. (2017). Adult attachment, stres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3, 19–24. 橘心心理团队由北师大心理学硕博组成,进行 认知心理学 | 注意 | 注意缺陷 相关心理学知识科普、课程培训等11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关注我们 下次更新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