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十大会议期间,毛泽东私下对周恩来说:江青这个人政治嗅觉不够敏锐

 107    |      2025-10-10 09:10

参考来源:《周恩来年谱》《中共党史资料》《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73年8月,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

会场外,毛泽东把周恩来单独叫到一边,压低声音说了一句让总理心头一震的话:"江青这个人啊,政治嗅觉不够敏锐。"

这句看似平常的评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暗藏着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

要知道,江青当时可是"文革"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中央文革小组的核心成员,她的一言一行都能掀起轩然大波。

可就是这样一个权势滔天的人物,在毛泽东眼中,竟然"政治嗅觉不够敏锐"?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毛泽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对周恩来说出这样的评价。

【一】十大召开前的暗流涌动

1973年的夏天,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

中共十大即将召开,这是文革以来的第二次党代会。跟九大时的情况不太一样,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显得格外谨慎。林彪事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那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地震,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江青在这段时间可谓春风得意。她领导的"四人帮"集团势力正盛,在文化、宣传领域几乎说一不二。批林批孔运动正在酝酿之中,江青自认为掌握了运动的主动权,经常在各种会议上慷慨陈词,大谈政治路线问题。

可她没有察觉到,有些事情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周恩来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依然日理万机,处理着国家的各项事务。邓小平也在这一年复出工作,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的政务活动。这些细微的人事调整,在当时的政治版图上意味着什么,江青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

【二】会议期间的微妙细节

十大开幕那天,人民大会堂里座无虚席。

江青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坐在主席台的显要位置。她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中山装,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不时和身边的人低声交谈。在她看来,这次大会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有些细节,她没有注意到。

会议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一些老干部的得票数明显上升。王洪文虽然被推到了很高的位置,但会场上对他的反应却颇为冷淡。更让人玩味的是,周恩来在大会报告中,虽然肯定了文革的成果,但也特别强调了"团结"和"安定"这两个词。

这些信号,对于政治敏锐的人来说,意味深长。

江青却浑然不觉。她还在盘算着如何在会后进一步扩大"四人帮"的影响力,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她满脑子都是如何打倒这个、批判那个,却没想到,真正的危机正在悄悄逼近。

【三】那次私下的谈话

会议间隙的一天下午,毛泽东把周恩来叫到了休息室。

两位老战友单独待在一起,气氛显得格外凝重。毛泽东点起一支烟,缓缓地说:"恩来啊,江青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

周恩来心里一紧,他知道主席问这个问题,肯定不是闲聊那么简单。他斟酌着措辞:"江青同志工作很积极,在文艺战线上也做了不少工作。"

毛泽东摆摆手,吐出一口烟雾:"我不是问这个。"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出了那句话:"江青这个人啊,政治嗅觉不够敏锐。"

周恩来愣了一下。他明白,主席这是在对江青做出一个根本性的评判。

毛泽东接着说:"她看问题总是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抹角。这样的人,做具体工作可以,但要掌握全局,还差得远。"

这段话说得很重。要知道,在中国的政治传统里,"政治嗅觉"可是一个人能否在政治舞台上立足的关键。缺乏政治嗅觉,就意味着看不清形势,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

江青到底在哪些方面暴露出了"政治嗅觉不敏锐"呢,毛泽东为什么偏偏在十大期间说出这番话,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

更关键的是,这个评价对江青的政治命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四】政治嗅觉不敏锐的具体表现

毛泽东所说的"政治嗅觉不敏锐",其实早有端倪。

江青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到眼前的权力,看不到长远的布局。林彪事件之后,整个高层的政治生态其实已经在悄然转变。国家需要稳定,需要经济建设,需要让老干部重新发挥作用。这是大势所趋。

可江青依然沉浸在"继续革命"的狂热中。她以为掌握了宣传机器,控制了文化领域,就能主宰一切。她不断地搞批判,不断地制造对立,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正在失去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更关键的是,她完全误判了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毛泽东晚年确实支持文革,但他同样清楚国家不能一直乱下去。他需要的是平衡,是在革命与建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可江青只看到"革命"这一面,却忽视了另一面。

就拿十大来说吧。会议推选王洪文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江青以为这是"四人帮"的胜利。可她没想明白,王洪文的上位,恰恰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逐渐淡出。主席在为党的未来做打算,而不是简单地扩大某个小集团的权力。

【五】周恩来的深刻理解

周恩来听了毛泽东的话,心里五味杂陈。

他太了解江青了。这个人能力是有的,在文艺领域也确实搞出了一些名堂。可她的致命缺点就是:眼里只有敌人,没有全局;心里只有斗争,没有建设;脑子里只有权力,没有人民。

总理想起了这些年来的种种往事。江青每次兴风作浪,都是他在背后收拾残局。多少老干部被打倒,多少知识分子受迫害,多少国家大事被耽误,都跟江青的胡作非为脱不开关系。可她自己还浑然不觉,以为自己是在"保卫革命"。

毛泽东这次点出江青的问题,是在给周恩来打预防针,也是在为将来的局面做铺垫。主席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国家的未来怎么办?江青这样的人,能托付重任吗?

答案显而易见。

【六】历史的最终裁决

毛泽东的这个判断,在三年后得到了应验。

1976年,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袭来。江青和"四人帮"被粉碎,他们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大厦瞬间崩塌。回头看,江青败在哪里?不就是败在"政治嗅觉不敏锐"上吗?

她以为掌握了宣传机器就能为所欲为,却没看到人心的向背。她以为可以借着批邓来巩固权力,却没想到这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她以为毛泽东去世后可以接班,却完全误判了形势。

这就是缺乏政治嗅觉的代价。

真正有政治智慧的人,懂得审时度势,懂得进退有度,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江青恰恰相反,她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从不知道拐弯,从不懂得妥协,结果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七】这句话的现实启示

站在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毛泽东对江青的这个评价,何尝不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任何时代,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光有能力和热情是不够的。你得看得清形势,分得出轻重,拿得准分寸。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智慧",或者说"处世智慧"。

江青的悲剧在于,她把政治斗争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把打倒别人当成了成功的标志。她忘记了,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脱离了这个根本,再大的权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1973年那个夏天,毛泽东对周恩来说出的那句话,既是对江青的警示,也是对后来人的提醒。历史已经远去,但历史的教训,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政治嗅觉,归根到底是一种洞察力,是一种判断力,更是一种对大局的把握能力。缺少了这种能力,再聪明的人,也会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江青的人生轨迹,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