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叫嚣要在登月竞赛中打败中国,就是个嘴炮而已?

 200    |      2025-09-18 02:13

说真的,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尤其是NASA那位局长比尔·尼尔森,搞宣传那是一把好手。

最近又在国会山捶胸顿足,那架势,活像个被抢了糖的孩子,高八度地喊:“我们必须、一定要抢在中国人前头重返月球!”

听得我都想给他递瓶水润润嗓子。

这剧本,怎么闻着一股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冷战味儿?

问题是,大哥,现在是2025年了,你家那台叫“阿尔忒弥斯”的时光机,好像零件还没凑齐呢。

这事儿特逗,就像俩人在胡同口比武。

一个光着膀子,扎着马步,嘴里喊着“我要打十个!”

,浑身肌肉涂满了油,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围观群众都叫好。

另一个呢,穿着工装,话不多,天天在那磨一把不起眼的刀,磨好了就收起来,第二天接着磨。

你说,真动起手来,谁心里更有底?

咱们这边就是那个闷头磨刀的。

你瞅瞅海南文昌那个热火朝天的工地,那是咱们未来的“月球母港”。

还有那“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名字起得诗情画意,干的活儿可是实打实的硬核科技。

整个载人登月工程,被拆解得明明白白,跟咱们小时候玩的四驱车似的,马达、齿轮、龙头凤尾,每个部件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定了时间节点,到点就得交货。

这不叫画大饼,这叫“工程管理学”。

所以我们敢把时间定在2030年前,这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拿头发换来的底气。

反观NASA,现在更像一个巨大的项目甲方,或者说是个总包工头。

核心的SLS火箭,发射一发的成本能买一支小国的海军了——41亿美元,简直是往天上扔金条。

这玩意儿还不是想发就发,得看波音这些老牌军火商的脸色。

所以啊,这活儿干得磕磕绊绊,最后还得求爷爷告奶奶,把希望寄托在马斯克身上。

马斯克这人,是个天才,也是个精明的商人。

他的星辰大海是火星,月球?

那不过是去火星路上的一个加油站,顺便还能从NASA那儿薅点羊毛,何乐而不为。

你让他为了所谓的“国家荣誉”,赔本赚吆喝去跟中国死磕月球,他那算盘珠子能崩你脸上。

资本的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没有利润的事,情怀一文不值。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拧巴的局面:国家荣誉的旗子高高飘扬,底下干活的人却各有各的小算盘。

所以你看,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了,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运行逻辑。

咱们这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声令下,全国的资源都能调动起来,目标明确,力往一处使。

美国那边呢,是“自由市场下的外包工程”,优点是灵活,能激发民间活力,缺点就是,当一个项目大到需要超越商业利益、需要几代人持续投入的时候,就容易扯皮、内耗,最后被各种利益集团拖进泥潭。

阿波罗时代的辉煌,是建立在冷战那种特殊的“举国体制”下的。

那时候,美国上下同心,就为了一个目标:干翻苏联。

可那种心气儿,早就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烟消云散了。

现在尼尔森局长重弹“竞赛”的老调,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面对实力天平变化的焦虑,一种试图用往日荣光来掩盖当下窘境的政治表演。

其实我们压根就没想跟谁比赛。

我们的征途是什么?

是去月球上搞科研,建个基地,看看月壤里能不能种出点啥,为以后人类往更远的地方走探探路。

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而有些人呢,还在纠结于谁先把脚印踩上去,谁先把旗子插上去。

这格局,高下立判。

所以啊,下次再听到那边的豪言壮语,大伙儿就当个单口相声听听得了。

毕竟,嘴炮再响,也产生不了哪怕一牛顿的推力。

真正的胜负,不在新闻发布会上,而在发射塔架上,在那些默默无闻、埋头攻关的科研人员身上。

至于谁能笑到最后?

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反正我们这只“乌龟”,虽然走得慢,但从没停下过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