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证监会的一纸公告,终于让这场长跑有了第一个结局,李平被没收违法所得1177.67万,罚款三倍3533万,数字很大,分量也足,表面上看,这是一记重锤,实则背后藏着别样的温度。
罚三倍,没到最狠的十倍,按证监会最新《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这其实属于“从轻发落”,官方话术有一套,民间解读又是另一套,规则之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
内幕交易,法律的底线,监管的高压线,所有人都知道不能碰,李平明知故犯,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2025年1月的新规出台后,所有的惩罚都变得更有章法,公正和威慑并存。
细数时间线,李平的第一次“出手”,还要追溯到2020年,彼时疫情突袭,医用防护品一夜之间变成硬通货,南卫股份趁机布局,赚得盆满钵满,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2020年到2022年,李平体外关联方悄无声息地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36亿,没有公告,没有解释,只有数字在账面流动,监管暂时没盯上,但风险种子已然埋下。
2023年春夏之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让一切浮出水面,南卫股份的内控审计被否,这一纸“否定意见”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后续一连串的风暴,李平的局面急转直下。
上市公司一旦被ST,股价必然大跌,李平心知肚明,他没坐以待毙,而是选择在年报发布前突击减持818.4万股,套现近4800万,这一操作极限规避损失,动作快、狠、准。
内幕信息敏感期减持,证监会的雷区,李平明知故犯,种种迹象都摆在那里,2023年6月,他甚至试图转让公司控制权,想要全身而退,无奈监管层的质询最终让他止步。
资金占用的事还没了结,内幕交易的调查又接踵而来,2025年6月,证监会的处罚终于落地,李平的这场资本冒险,暂时画上句号,代价看起来不小,但和可能的刑事风险相比,或许还算幸运。
江苏常州人,18岁当兵,23岁转业,李平的人生起点不高,却一直踩在时代风口,早年在国有农牧企业摸爬滚打,产业升级、市场化改革,他都赶上了,每一步都走得不易。
1990年,他接手滆湖卫生器材厂,当时医用敷料门槛极低,纱布、绷带、胶带,谁有钱买设备谁就能干,李平作为厂长,赶上了国企改制大潮,1998年企业资不抵债,他顺利“零元”接手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租赁经营,体制一变业绩立转,2001年就还清了600万的老账。
中国加入WTO,外部市场一下子打开,南卫股份顺势壮大,2017年登陆上交所主板,李平成了资本市场的明星,想要更大更快的增长,压力也一下子扑面而来。
疫情之前,公司的主力产品还是创可贴、绷带、胶带,业务稳定但增长乏力,2020年疫情突发,李平抓住机会,疯狂加码口罩、手套、防护服,外部和体外产业同步布局,违规资金占用也就随之而来。
短短一年,南卫股份收入、利润双双翻倍,李平个人在体外也大赚一笔,风头无两,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防护品市场转为过剩,前期高成本投入开始反噬,亏损压力一下子爆表。
体外资金窟窿越来越大,李平只能频繁调动上市公司资金,2020年至2022年,3.36亿的关联交易一笔笔堆积,表面风平浪静,账面暗流涌动,直到2023年春天,审计报告一锤定音。
ST警报拉响,李平试图和会计师“沟通”,想把否定意见改成“标准无保留”,被断然拒绝,现实比想象更冷酷,监管的底线不是谁都能撬动的。
减持操作成了李平的最后一搏,818.4万股,恰好是90天内实控人能减持的最大额度,规则面前,李平算得清、算得明,能出的牌一次性全出了。
这一卖,他规避了1177万损失,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违规行为终究逃不过证监会的“火眼金睛”,2023年6月,证监会发来资金占用调查通知,李平的自救无疾而终。
2025年初,证监会发布新规,对行政处罚阶次做了划分,李平的三倍罚款被定性为“从轻发落”,看似宽容,实则有迹可循,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李平也不例外。
内幕交易本身是刑事犯罪的高危区,50万的交易额就能入刑,李平至今未见刑事审查消息,这是否意味着他真的“平稳着陆”,谁也说不准。
同样是内幕交易,方盛制药老板2025年刚被刑事立案,比证监会处罚慢了四年,这种时间差让所有资本玩家都难以高枕无忧,法律的归宿往往姗姗来迟,却不会缺席。
资本市场的规则越来越细,处罚越来越重,李平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监管和资本的博弈,终归是门长久的生意,赢家和输家,都在时间里慢慢浮现。
一场五年的拉锯战,表面是罚单落地,背后是规则的生效和人性的博弈,李平能否真的“安全着陆”,接下来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结局未定,命运难测,谁都知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留给李平的问题,或许只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