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前脚刚踏上中国土地,印度社交媒体上已经一片欢呼。不少人认为,只要把原本销往美国的商品转向中国,就能轻松化解特朗普的关税危机。印度出口商列出的清单包括棉花、水产、铁矿、茶叶,甚至仿制药。他们盘算着:中国有14亿人,市场足够大。
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中国本身就是制造业大国,服装、日用品的产能早已覆盖国内需求。印度主打出口的纺织成品和皮革制品,在中国电商平台上很难找到竞争力。有贸易商透露,同类产品中,越南和孟加拉的报价比印度低15%左右。
农产品本是印度最有希望的突破口。 2024年,印度曾尝试向中国出口大米和芒果,但最终因检疫标准问题未能大规模推进。 中国对粮食进口实行严格配额管理,印度小麦和稻米并未进入优先名单。唯一持续增长的是印度铁矿,但这类资源型商品价格受国际行情主导,利润空间有限。
莫迪此次访华被外界视为“突然转向”。 过去七年他从未访华,却在上个月主动宣布行程。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团中几乎没有大型商贸团体随行。印度主要商会提前发布的合作备忘录里,也没有具体贸易采购目标。
边境问题仍是敏感话题。尽管双方在2025年初曾举行军长级会谈,但实际控制线附近的基础设施仍在持续升级。 中国投资者对印度政策反复心存顾虑。 2024年,小米在印资产曾被冻结,vivo也遭遇过税务调查。 这些事件让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在越南或墨西哥建厂。
印度仍将美国视为首要合作伙伴。苹果、特斯拉在印度建厂的计划仍在推进,美印军事合作也持续深化。莫迪在访华前先去了日本,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太”概念。 分析认为,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而非真正转向中国。
贸易数据直接反映了现实困境。 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约1360亿美元,但印度对华逆差达到11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工业设备远超出口。即使增加农产品出口,也难以扭转贸易失衡的局面。
印度商工部曾提出“对中国出口100种新产品”的计划,包括化学品、医药原料和软件服务。 但中国客户反馈,印度软件服务报价虽低,但语言沟通和交付稳定性不如东欧团队。 在制药领域,中国自身API产能充足,仅少量采购印度特色原料药。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商品集中在金属、化工和机电产品。这些品类恰恰是中国产能过剩的领域。中国钢铁企业正面临减产压力,不可能大量进口印度钢材。家用电器领域更是红海市场,印度品牌几乎无人知晓。
印度部分人士开始意识到问题。孟买贸易商协会负责人表示:“我们需要现实一点,中国市场不是万能解药。 ”一些出口商重新调整方向,转向东南亚和中东市场。 但这些市场的规模无法与美国相比。
莫迪政府一边与中国缓和关系,一边继续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消息称,美印双方已启动新一轮磋商。印度提出用卢比结算部分贸易,但美国更关心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苹果公司在印工厂的免税期问题也被纳入谈判议程。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真正意图是借中国牌向美国施压。此前墨西哥也曾采用类似策略,最终获得部分关税豁免。但印度面临的挑战更大,因其出口商品可替代性强。越南和印尼正积极抢占美国市场份额。
中国买家对印度商品态度谨慎。浙江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印度棉花价格足够低,我们会考虑,但现在澳棉和巴西棉更稳定。 ”广州水产进口商则抱怨印度虾的合格率波动大,转而采购厄瓜多尔产品。
印度内部对华态度存在明显分裂。商业团体希望扩大合作,但安全部门仍主张限制中国投资。这种矛盾使莫迪难以推出实质性举措。原定2025年举行的中印经贸联合会议已被推迟三次。
实际贸易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印度对华出口仅增长4%,而同期对美出口下降28%。 印度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铁矿砂、棉花、大理石。 高附加值产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商务部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愿意与印度深化经贸合作,但强调“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进”。 报告特别提到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问题,暗示印度需要提供更透明的贸易规则。
印度商会开始建议政府学习RCEP规则,试图通过标准对接提升出口竞争力。 但这类改革需要时间,而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在11月就会生效。 印度出口企业正面临紧迫的时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