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印公开宣战,战争规模会有多大?这话题这些年一直在网上热度不低,尤其每逢边境有点风吹草动,舆论场上就开始“摆拍”,两边网友你来我往,互呛不断,气氛烘托得跟随时开打似的。
说到底,中印都是核国家,人口体量摆在这儿,全球顶级大国阵列里也都能排得上号,真要动起来,局势会有多大?这不光是两国间的小摩擦,背后牵动着整个亚洲甚至全球的神经。
但冷静真把这问题摆到桌面上,你会发现,印度那些“十天必败”论调,听着刺激,细琢磨其实并不离谱,甚至有点实锤感。
先说历史底色,1962年那场仗,结果大家都知道,印度被打得溃不成军,但事后印度政府和很多媒体选择了“自信输出”,不承认失败,反倒把责任甩给所谓的“偷袭”,还反复强调要是堂堂正正真打,自己一定能赢。
这种自信,外人看来多少有点离谱,但在印度那边,却成了主流叙事,宝莱坞干脆拍神剧“还原”胜利,舆论场气氛一度很迷。
这种自我包装,表面上看像是在娱乐自己,实际上却给中印关系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因为一旦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政府很容易在关键时刻“上头”,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策。
但话说回来,印度不是小国,经济体量、军事实力、核武储备都不算弱,真要动起来,肯定不是闹着玩的,最起码纸面数据看着不寒碜。
纸面归纸面,真到实战层面,差距就不是吹出来的,印度军队这些年“买买买”模式走得很猛,装备全球化,什么都想沾点,结果一个“万国牌”军队,后勤、标准、协同一团乱麻。
举个例子,主战坦克阿琼搞了几十年,最后发现宽度做大了,铁路运输都搞不定,这种事搁谁家都够尴尬的,但在印度军工体系里,反倒成了常态。
空军的“光辉”战机,外壳、发动机、航电乱七八糟拼凑,印度空军自己都嫌弃,宁愿用进口货也不愿全装自家的飞机,足见其心里没底。
再看“烈火”导弹,名头很响,但发动机还是老式液体的,安全性和反应速度都跟不上节奏,去年印巴冲突那点命中率,连自家网友都看笑了。
海军这边,最新航母下水,结果甲板做成镜面,战机降落都成问题,法国“阵风”买回来发现升降机装不下,设备匹配都没想清楚,怎么让人信服?
武器装备有短板,最怕的是思想落后,印军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硬件,而是体系化、现代化建设跟不上,指挥、侦察、信息流转全靠“补丁”凑合。
拿最近一次印巴冲突举例,巴基斯坦空军进入克什米尔印控区,导弹实锤打击,印度连像样的反击都没敢,士气和体系化能力一览无遗。
别忘了,巴基斯坦军队其实只是“简配版”解放军,真要跟解放军正面对线,装备、训练、协同、后勤全面下风,基本没什么悬念。
再说到空军对抗,印度最引以为傲的“阵风”,说实话,面对歼10C、PL15、ZDK03组成的体系,基本没啥还手之力,更别提如果歼20、歼16和空警500一出手,战区制空权很快就会被彻底拿下。
制空权一旦丢了,地面目标就成了“靶子”,侦查、打击、指挥一体化,远程火力精准覆盖,印军连集结反扑的机会都难有。
至于海军,印度确实有点底子,但面对中国舰载机和反舰导弹,基本也只能当靶子,真要硬碰硬,很难撑得住。
有人说印度有核武,能不能形成威慑?现实是,烈火导弹加注燃料、部署转运全程都在解放军侦察体系监控下,真要动用,基本还没准备好就会被摧毁。
即便有漏网之鱼,我国成熟的反导系统早已部署,拦截概率极高,核威慑这张牌,印度想打出来,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
印度专家普拉温·索尼那句“10天必败”,听着像段子,实际却很真实,甚至可以说还保守了点,真有大规模冲突,恐怕一周左右形势就会明朗。
这不是说中国就可以掉以轻心,毕竟战争没有绝对,变量总是存在,但从军事实力、体系化建设、后勤保障、作战理念各方面比,印度短板太多,硬碰硬吃亏是大概率。
更关键的是,中印边境地形复杂,高原环境对装备和人员都是极大考验,印度最倚仗的T90S坦克,设计海拔就低于实战需要,技术水土不服,打仗时小毛病能让人抓狂。
后勤补给方面,解放军这些年高原保障能力已经成熟,而印度军队的高原作战经验和补给能力一直被诟病,打持久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说,战争规模可以很大,但局部冲突发展为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并不高,真到那一步,对印度绝对是灾难级后果,政府和军方其实心里都有数。
从舆论角度看,印度长期的“赢学”文化,确实让不少普通人有了错觉,但高层做决策时,冷静理性还是真大多数,不会轻易点燃战火。
反观中国,战略自信和底气都很足,更愿意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解决分歧,真到要动手,也是有备而来,绝不会给对手翻盘机会。
此时此刻,两国互亮肌肉的戏码还会继续,边境摩擦难以完全避免,但大规模冲突的概率很小,因为谁都清楚,真要打起来,不只是两国的事,全球都会跟着震动。
摆在台面上的现实是,印度必须认清差距,正视自身短板,别总想着靠民族情绪和自信包装撑场面,否则真有一天事态失控,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最后一句,军事实力不是喊出来的,技术、体系、训练、后勤,每一项都得实打实,吹牛和摆拍没用,现代战争拼的是真本事,不是嘴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