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郑昭带队奔浙江和昆明走了一圈,目的简单明了找项目、谈作、把产业链往前拽一把。我跟你说,这种政府领投、招商为主的节奏,很多地方都在学,意思就是要把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这些有地气的产业做成招牌。就是走一圈能看到问题,也能看到机会。郑昭直言,“芒市区位和资源都行,我们要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企业喜欢落地的软土地。”
在浙江的企业行程里,考察组去了春雷丝绸、五丰丝绸和济公缘药业,实地看了产线、仓储、研发布局,听企业说产能规划和市场打法,交流里既有技术细节也有投产节奏。真心的,企业关心的是要素保障和落地速度;太厉害了的是,有的企业已经把精深加工和品牌运营捆绑做来。郑昭反复强调市里会“政府围着企业、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理念,邀请企业来芒市试水、落地、再放大。
到了昆明,考察组在寻甸县产业园盯着立华高科看了半天,关注点变成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落地。企业展示了智能监管平台,对校园食堂和农村集体聚餐的场景化监控给了可视化方案。什么意思?系统不光是监控,还是数据治理和预警机制,能把监管从被动变成主动。怎么回事?双方就平台在芒市的试点达成了初步意向,相关部门也在做对接,讨论数据接口与运行机制。
把几天行程串来是招商、是技术引入、也是地方能力建设的三条线并行。反正资源和政策都是筹码,关键是能不能坚持把落地细节做成制度,把企业需求变成要素保障。就这样,芒市要把民族文化、生态优势和现代制造、智慧监管拼在一,形成可复制的产业生态。我才不信呢,真不见变化;但从这次走访路径已勾勒,接下来要的是落地执行、人才支撑和资金保障。最后留个画面一台智能摄像头对着热闹的食堂,一旁是整理茧丝绸的工人,两种节拍成一个城市的未来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