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指出,就三四十年发展绝非弥补西方两三百年积淀,论调存误导

 70    |      2025-10-09 16:16

三四十年追上别人两三百年,这句口号在很多场合都被反复引用,听起来像开了加速器。经济腾飞、基建狂飙、互联网跨越,一串亮眼词排成队。问题来了:这真是“超车”还是“坐上高速公路”?是实力硬核的胜利,还是借道全球化的顺风车?如果速度漂亮,底层的路基是否同样扎实?答案先不给,先把事实摆出来。

把历史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18世纪,英国蒸汽机点火,工业革命带动工厂制度、现代公司、商业保险、证券市场、会计规范等一整套配套长出来;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在思想、法律、科技上反复试错,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行会走向市场,从人工走向机器。轮到我们加速,是改革开放后接入全球体系,学标准、引设备、办大学、跑资本市场。一套现代规则随之落地:法院、检察、律师团队,刑民程序与证据规范,产权与知识产权,破产与反垄断,证券与保险等,一个个环节连起来。普通人的感受更直接:打官司讲证据,创业讲合规,买基金看招募书,申请专利用线上系统。是的,我们确实借了现成的工具箱,也享受了后发优势,但事情并没这么简单。

情绪回落后,现实问题接踵而至。表面看风浪减了,实则更大考验在拐角处。新的障碍一是外部技术封锁带来的成本上升与周期拉长;二是全球供应链重组,市场与人才流动不如从前顺滑;三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回报期很长,财政与社会资本需要重配。分歧也随之扩大:有人主张全力自立自强,把关键环节一段段啃下来,宁慢三年也要掌握;有人强调持续开放合作,避免关门重复造轮子,把有限资源投到“最该投”的节点;还有人担心民生与就业,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在加速,岗位结构在变,教育与培训如何跟上。看似都在为同一目标努力,路线选择却越拉越开。再回到“我们三四十年等于别人两三百年”的说法,它很提气,却可能遮住了当下的难处:制度耐力、长期主义、基础学科的厚度、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这些都不是靠口号走完的路。当舞台灯光稍暗,观众还能否耐心看完“慢场戏”?这是低潮期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