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局棋,真是越下越让人看不懂,或者说,看得太懂了,反而觉得一阵阵发冷。本来嘛,桌子两边坐着人,总有得谈,结果现在倒好,各方都把耳朵捂上,眼睛死死盯着自己手里的牌,一个比一个狠,硬是把一场还有转圜余地的冲突,打成了谁先眨眼谁就输的死局。
棋盘上,血肉模糊,新的棋子还在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粗暴地、毫无章法地推上去。而棋盘外头呢?真正的大玩家,正慢悠悠地擦着手,准备入座了。
就说前阵子俄罗斯那无人机,一不留神晃进了波兰领空,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北约那边,反应那叫一个快,哗啦啦的,大批兵力就朝着波兰和乌克兰边境去了,那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明天就要开打了。
但明眼人都清楚,这都是演戏。欧洲,尤其是老欧洲那几位,怎么可能真的撸起袖子自己下场肉搏?这番装腔作势,摆给谁看?其实背后那个算盘,打得又直接又冷酷——是时候把那几百万乌克兰人“请”回家了。
你听听欧洲理事会最近的调子,那苦水倒的,简直要把布鲁塞尔给淹了。核心意思就一个:对乌克兰难民的临时保护,我们准备慢慢收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各位,在我们这儿待得也够久了,现在你们的家乡需要你们。
当初战争一开打,乌克兰人潮水般涌出来,七百万人啊,那是什么概念。光一个波兰,据说就接了不下两百五十万。当然,这数字俄国人说的,可能掺了点水分,但欧洲确实是张开怀抱,收留了海量的难民。可现在呢?风向变了。当初的热情和同情,在通货膨胀和能源账单面前,终究是凉了。
问题是,现在还在欧洲待着的,都是些什么人?那些真的一心报国、热血上头的,基辅头几轮征兵令一响,早就回去了。留下来的这批,说句不好听的,很多就是为了躲兵役的,他们对这场战争、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可能早就被炮火磨得差不多了。
你现在把这群斗志早就散了的人,硬邦邦地赶回去,能有多大用?对兵员已经快见底的基辅来说,这或许真是一场“及时雨”,从欧洲“进口”几十万壮丁。可这雨,带着血腥味儿。在这一片混乱里,究竟有多少人会被合法地塞进军营,又有多少人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吞噬,好像已经没人关心了。大家只关心数字,不关心人了。
另一头的莫斯科,可没闲着。他们也看明白了,这仗没个头,那就干脆当成日子来过吧。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这玩意儿,烧的就是钱。眼瞅着对峙一天比一天拧巴,任何所谓的“调停”都像个蹩脚的笑话,克里姆林宫比谁都清楚,必须得把钱袋子捂紧了,还得想办法让它更鼓。
市场上那些悲观的调调,已经开始敲打俄罗斯的金融体系了。这时候,央行行长纳比乌利纳得站出来,告诉大家“别慌,我们只是慢了点,离摔倒还远着呢”。但真正给市场吃定心丸的,还得是二号人物,管经济的总理米舒斯京。他在莫斯科金融论坛上,话说的斩钉截铁:新的国家项目,启动!到2030年,要投进去四十万亿卢布。
四十万亿,这钱砸下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管外头怎么折腾,我自家的经济得转起来,得有足够的油水,把这场仗体体面面地打下去。对克里姆林宫而言,现在什么最重要?面子,或者说底气。一旦你让外人看出你虚了,那离真完蛋也就不远了。所以,不管西方还有多少后手没出,先把自家阵脚稳住,比什么都强。
就在这两边各自加码,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时,一个有点微妙的消息传出来了。中美,又要通话了。彭博社说,可能就这几天,两国高层又要坐下来聊聊。自打上次互动,这又是世界棋盘上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要动一动了。
中美之间能聊的太多了,从贸易到科技,鸡毛蒜皮一大堆。但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乌克兰这事,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
这次对话,会是个什么光景?要是美方还是老一套,上来就敲桌子,威胁说你们不许再买俄罗斯的油,不许这样不许那样,那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白费口舌。但如果,他们能换个脑子,哪怕是装模作样地,平心静气地问一句:“中国,你愿不愿意来搭把手,一起劝劝架?”那这潭死水,兴许还能泛起一丝涟漪。
其实道理谁都懂,美国人心里比谁都门儿清。但知道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做,又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借着乌克兰的火,烤熟自己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两块肉,才是他们最真实、最根本的盘算。
棋盘上的各方,都在为一场更漫长、更残酷的消耗战做准备。欧洲准备“输出”人,俄罗斯准备砸更多的钱。而中美这两个最大的玩家,他们的每一次对视,每一次落子,都决定着这场“回合制游戏”的最终剧本。
只是,这场游戏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大到那些被当成数字、当成兵员、当成筹码的人,连一声哭喊都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