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自视甚高,在全球舞台上显露出几分傲气的南亚大国,近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痛。这并非臆想,而是直白的羞辱。
就在今年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全球抛出了一项决定:从8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自印度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25%的惩罚性关税,并附带额外措施。
这税率之高,远超美国对越南(20%)、印尼(19%)、日本(15%)等国同类商品的征收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对比美国近年对印度商品平均2.4%的关税,飙升了超过十倍。
此举,直接宣告了美印两国长达数月的贸易谈判彻底破裂。印度,正式成为美国贸易施压的重点对象,两国之间一度看似亲近的关系,正在走向难以调和的新阶段。
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印度到底怎么了,为何突然成了美国的矛头所指?
依仗散去,不再重要
对于美国而言,印度过去之所以获得更高地位,关键在于其被赋予的战略价值。美国认为可以利用印度的地理位置,来牵制中国的崛起。然而,就在近期,支撑印度战略地位的三大支柱,已全部坍塌。美国便毫不留情地翻了脸。
第一根支柱,是印度军事实力的光环。一场与巴基斯坦持续不到两周的军事冲突,让印度损失惨重。印方在战事中失去了6架战机,其前线指挥所也被巴基斯坦陆军摧毁。
这场战役,彻底暴露了印度军队的实际状况。美国发现,印度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别说与中国正面对抗,就连获得中国武装支持的巴基斯坦都无法取胜。面对这样的现实,印度对美国而言,其军事制衡的战略价值,已完全消失。
投资风险,谁敢接盘
第二根支柱的崩塌,是美国将产业转移到印度的打算。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印度曾积极示好。美国副总统访问印度,并与莫迪总理进行过秘密会谈。
随后,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了军事行动。然而,印度很快便被击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原本希望在与中国“脱钩”过程中,把部分产业转移到印度的想法,随之破灭。
原因很简单:若将产业投资转移到印度,一旦巴基斯坦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随时可能采取行动,让这些投资顷刻间化为乌有。面对如此大的风险,美国怎会继续转移产业?更何况,印度国内还存在严重的电力供应问题,若产业大规模迁入,电力需求如何解决?印度的港口效率低下,若大量商品在印度生产,如何能够高效运到美国?甚至,印度海军自身,都难以保障航线的安全。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将产业转移到印度的意图破灭了。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不得不向中国作出让步,他自然便把这份不满发泄在了印度身上。
第三根支柱,是印度在全球地缘格局中的“杠杆”作用。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持续加大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力度。目前,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石油量,已经超过了中国。
预计今年全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可能达到8000万吨。印度购入俄罗斯原油后,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过加工,转售到欧洲市场,以此赚取差价。
印度无法扮演美国期望的遏制中国角色,反而成了俄罗斯石油的中间商。对美国来说,其曾经的地缘杠杆价值,几乎丧失。这根支柱,也就此坍塌。
处境艰难,左右为难
三根支柱的接连垮塌,直接促使美国对印度变脸。当前印度经济发展速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但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南亚国家,其实正提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地缘博弈陷阱”的双重困境。
在经济层面,尽管印度GDP增速数据表现不俗,但其失业率却持续高企。今年以来,印度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8%以上,这直接反映了印度工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换句话说,印度即便坐拥14亿人口,却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安置他们。
不仅如此,美国现在是想直接从印度身上获取利益。美国研究机构披露的数据显示,25%的关税将导致印度年度GDP损失1.8个百分点,同时为美国带来约45亿美元的关税收入。这与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经济策略高度一致。面对如此强势的美国,印度只能被动承受,并无实际还手之力。
在地缘层面上,在美、中、俄、日、印等多极力量的复杂博弈中,印度陷入了一种“战略模糊”所带来的双重挤压。它既无法赢得美国的完全信任,也难以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起深度合作。
尽管在今年7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期间,中断于2020年后因中印边境冲突而停滞的中俄印三方战略对话得以重启。俄罗斯方面一直致力于促成这一会谈,中国此前也曾顺水推舟地参与,一是给俄罗斯面子,二是想借机拉拢印度。但最终,中国的努力并未成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阶段。即便做出选择,可能陷入战略困境,但不做出选择,同样会深陷其中。
谁能施救,不再可能
历史经验表明,地缘政治的博弈中,没有救世主。印度若不能在保持战略自主与寻求务实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任何外部的帮助,都难以改变其固有的结构性难题。
其实,过去几年发生的事实已经清楚地证明,印度对中国的战略价值有限,反而摩擦不断。比如,在能源方面,中印两国在面对俄罗斯时,其实是竞争关系。
更重要的是,印度这个国家,外界普遍认为它不容易施恩。当初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给印度提供了很多项目贷款,结果印度对中国并未报以善意。
相反,过去几年里,印度一直试图扮演帮助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角色,这导致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信任已经降到了冰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怎会继续信任印度呢?
中国方面响应今年7月的对话,只是为了多了解各方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实际上,中国不太可能再给印度任何战略资源。这个世界上,除了俄罗斯,其他许多国家都对印度过去的行为有所保留。
所以,中俄印三方的关系,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那只是一种概念。中国不会真正与印度联手,更不可能在印度处于困境时,主动去拉一把。
正如莫迪总理在今年独立日讲话时所说:“我们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这个路口的最终指向,终究只能由印度自己去决定。然而,作为一个曾被印度有所对待的国家,中国已经绝不可能再与印度推心置腹了,时间和情势都已改变,机会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