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35:将哈尔滨建为特大城市,四城打造Ⅱ型大城市

 189    |      2025-08-06 08:17

那天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溜达,糖炒栗子的香气混着零下二十度的冷风直往鼻子里钻,旁边俩南方来的游客搓着手讨论:“这地方冬天也太难熬了,人都往外跑吧?”我听着心里一动,想起前阵子翻到的黑龙江那份挺实在的2035蓝图——人家可不是这么想的,哈尔滨憋着股劲儿要变大变强呢。别的不说,就冲着它去年七千多亿的家底和快一千万常住人口的规模,再加上国家级新区那近500平方公里的地盘,摆明了就是要甩开膀子干的架势。松北那边的新区工地上,塔吊密密麻麻的,上次路过,朋友指着说那儿以后可是要搞高端制造的,连地铁站名都提前挂好了,想想还真有点期待。

说到地铁,哈尔滨这几条线建得不容易,尤其冬天施工更受罪,但挺争气。三号线挤过的人都知道,早晚高峰那真是前胸贴后背,听说现在每天平均能有50万人次上下班靠它跑。机场更热闹,去年进出港人次居然破了2000万大关,飞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航线多到眼花缭乱。有次凌晨送朋友赶俄罗斯的早班机,候机厅里照样灯火通明,拖着拉杆箱的、扛着大编织袋做生意的来来往往,感觉这“对俄开放中心城市”的名号,真不是纸上谈兵。

哈尔滨的野心够大,2035年要奔着1200万人和500平方公里的城区去,妥妥的特大城市配置。可光它一枝独秀肯定不行,省里明显想多撑起几根台柱子。往西看,齐齐哈尔这老工业基地也没闲着。一提“一重”,老一辈工人眼神都不一样,那真是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现在它搞智能化改造,听说年产值愣是冲破了200亿。高新区那边更夸张,引进的项目砸进去五百多个亿,我有个远房表弟就在那儿搞铁路装备质检,他说车间里那些大家伙,拼装好了直接连上专用线发走,那阵仗,千亿级产业链的雏形,还真像那么回事儿。连机场都跟着升级了,改扩建完多了二十条航线,以前去趟北京得折腾大半天,现在听说方便多了。你说,这座城市是不是也挺值得期待?

往大庆的路上,高速两旁还能看到零星的老式“磕头机”在慢悠悠地晃。油田城市转型这道题,全国都在解,大庆交的卷子还算亮眼。原油年产量还能稳住3000万吨,数字油田听着就高科技。但更吸睛的是那个砸了300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去年陪朋友去看车展,本地一家新落户的电动车企展台围满了人,销售小哥嘴皮子都快说破了:“电池包就在咱们隔壁厂区产的!”这架势,和以前满城只聊“抽油机”的氛围真不一样了。更厉害的是它搭上了中俄能源合作这趟快车,成了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步棋走得挺活。

往牡丹江跑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亲戚家开的山货店,木耳、榛蘑、蜂蜜这类绿色食品包装得越来越精致,一看标签好多出自绿色食品产业园。“那边厂子一多,我们收山货都顺畅了,价格还稳”,亲戚笑得挺满足。这产业带起了三百亿的年产值,真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跨境生意更是风生水起,中俄电商试验区的仓库群里,打包发货昼夜不停。去年冬天帮人代购俄罗斯奶粉,物流快得让我惊讶。绥化呢?感觉像个踏踏实实的“粮仓”。开车经过望奎、海伦,大片大片的黑土地望不到边,现在人家不满足于只种“大路货”了,主打绿色有机,认证面积居然有200万亩!精加工园区里,玉米能变糖浆,大豆能提蛋白,附加值蹭蹭涨。他们跟哈尔滨的城际铁路据说也动工了,以后早上在绥化喝碗小米粥,中午就能到中央大街啃马迭尔冰棍,想想也挺魔幻。

支撑这些蓝图的,是扎扎实实的投入。高校是源头活水,哈工大、哈工程的实验室里捣鼓出的东西,常常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某个产业。省里那三千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三百多个重点实验室,可不是摆着看的。人才政策也挺拼,朋友博士毕业回大庆搞页岩油研究,安家费、科研启动金给得相当痛快,他说:“不为别的,就冲这点诚意,也想在家乡干出点样子。”至于遍布各地的院士工作站,更是请来了“定海神针”。技能工人也不含糊,本地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了生产线上的骨干。

当然,光有产业骨架不够,生活的“里子”也得舒服。五座城市都在卯着劲改造老旧小区。哈尔滨道外区那片老房子,以前电线像蜘蛛网,现在墙面刷新了,还加了保温层,冬天屋里能暖和好几度。医院、学校这些配套也在跟进。牡丹江新建的妇幼保健院宽敞明亮,朋友生孩子住进去,一个劲儿夸条件好。更关键的是“海绵城市”建设,去年夏天一场罕见的暴雨,我家小区门口那条路居然没像往年那样“看海”,雨水哗哗地往地下渗,这才体会到这种投入有多值——这才是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到的“城市韧性”吧?

蓝图铺开了,路也在一米一米地往前修。哈长城际45分钟通达,把双城变成了“同城”;大庆往南接入全国高铁网,出差方便多了;牡丹江对俄铁路口岸扩能改造,通关速度提了上来;绥哈城际铁路的桩基,正一锤一锤砸进黑土地里……这些钢铁脉络,正悄悄改变着龙江大地的时空距离和人的活动半径。

2035年,听起来还有点远?仔细想想,也不过是十几年后。那时的哈尔滨,或许真能成为一座自带国际范儿的特大城市。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绥化这四位“兄弟”,按构想,也会成长为三百万人规模的Ⅱ型大城市,各自扛起一片天。它们之间唇齿相依,哈尔滨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可以辐射周边;齐市的重装、大庆的能源转型、牡丹江的绿色食品与跨境贸易、绥化的现代农业,又能形成互补。这种抱团发展的思路,确实比单打独斗有盼头。黑龙江的全面振兴,指望一个哈尔滨单骑救主肯定不行,需要的是一个分工明确、攥指成拳的“组合”。看着松花江上破冰船缓缓开过的画面,总觉得这片土地有种特别的韧劲儿,这份2035的愿景,或许真不是镜花水月。等我退休了,说不定真能坐在松花江畔的咖啡馆里,看着更繁华、更便利、更有活力的新龙江,那感觉,应该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