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0%的关税、1570亿欧元的钱币量、80万个工作岗位——这三组数字所折射出的是德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原本美国的关税只是10%,可现在一下子飙升到30%,这让德国一下子意识到,之前那些所谓的妥协啊,统统都白费劲,没用的。
从“希望能尽快达成协议”到“要打就来”,这个一直挺讲理的汽车大国,突然间来个大翻转,究竟是啥缘由呢?
软柿子不软了:德国急眼的那一刻
7月18日,地点在布鲁塞尔。
当德国官员在欧盟总部说出“要是美国真的想打仗,那就随它去吧”的时候,整个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
这可不是啥官方的外交说辞,这是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的发动机,首次向美国放出锋芒,挺直了腰杆公开亮刀了。
要知道,德国一直是那种大家都说的“老实人”,挺忠厚、靠谱的代表。
这些年,德国靠着出口默默赚钱,少有在国际舞台上叫嚣几声。
这回情况可不一样了,美国那关税的大棒一下子就捅到了德国的心窝里。
哎呀,这变脸可说是挺精彩的,简直比话剧还扣人心弦,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一场大戏似的。
就一个月之前,德国那会儿还挺努力地想找个折中办法,盼着通过谈判把这事儿给解决了,免得闹得更难堪。
德国总理默茨也表态了,说只要能防止贸易战彻底爆发,他就愿意接受一个临时性的协议,反正就是想办法先缓一缓。
可美国那边的态度让德国彻底失去了希望,死心塌地了。
不光关税从原本预计的10%一下子飙到30%,而且还明确说了,德国的汽车行业完全不享受任何豁免待遇。
这简直像是在德国脸上狠狠地扇了一巴掌,还要他们笑着说谢谢似的。
更搞笑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还放话说:8月1日关税生效这事儿可不是随意的,是“死板”执行的。
就是说,不管你德国怎么求情,关税这事儿还是得按规矩收,没得商量。
这番态度把德国气得差点儿爆炸,平时一直挺温和的国家一下子就变得刚硬起来,干脆用了对抗的招数。
这么一来,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挺身而出,推动欧盟开启了反胁迫的工具,算是个大动作了。
这个号称“贸易核武器”的体制,之前可没在对美国用过。
这回德国打算跟美国掀桌子了,真是挺有意思的场面。
汽车业变筹码:德国的命门被人掐住了
咋回事儿呢?德国这回反应得挺激烈的,估计他们心里头可能觉得被惹恼了或者是在捍卫啥重要的东西,反应也就自然激烈了。
这次啊,美国真是把德国的致命要害给掐住了,弄得他们挺难受的。
德国的汽车产业可不是一般的行业,那可是支撑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啊,搞不好它都算得上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一样的存在呢。
大约有80万个岗位在那儿,差不多占到全国GDP的8%,这份力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要说重点的话,美国市场对德国车企来讲,就是一台不停刷钱的印钞机。
在美国卖一辆车赚的钱,基本上能换来欧洲卖三辆车的利润。
宝马、奔驰、大众这些大牌子背后,可是德国几百万个家庭的生计源泉啊。
从零件供应商到4S店的销售人员,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得靠它谋生。
要是美国对德国车徵收25%的关税,这些车在美国市场基本就玩不转了。
要知道,德国早就看出他们对这种依赖有点门道,心里也是有点儿数的。
这几年,德国一直在倡导工业4.0,就是想确保自己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打稳根基。
没料到吧,美国这回没有跟你比技术,而是直接挥出关税大棒,搞起贸易战来了。
就像武林巅峰对决一样,你练得一身绝技,真是厉害得不得了。
对方一下子拿出手枪,调侃道:再牛的武艺,也难敌个菜刀。
德国这回总算懂了吧,光靠技术可不行,还得有点反击的招数。
让德国更气恼的是,美国的真实用意早已露出了马脚。
特朗普团队潘然宣布,要让欧洲掏腰包,帮美国制造业撤离带来麻烦的费用。
就是说,不光是抢德国的订单,还得让德国尝点苦头。
在德国看来,这种操作已经算不上正常的商业角逐了。
这明显就是赤裸裸的经济霸凌行为,想把德国折腾得体无完肤。
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说得可真是一句直白到爆:这事已经触碰到德国产业的底线了。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美国的关税大棒又来了
德国的愤怒可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可是有历史依据的。
翻个历史看看,美国这套关税大棒的玩意儿,其实早就玩过不少回了。
最出名的例子嘛,得数1985年的广场协议了。
那会儿,日本的汽车在美国可真是横着走,弄得美国人都快活了。
咋整呢?就得逼着日元猛涨,让日本货在美国那是卖不了什么好价钱。
这下子吧,日本经济陷得死死的,整整二十年都没啥起色,搞得挺难堪的。
德国人在心里可是全都记得,放在眼里呢,心里头也算是记在心上了。
到自己这边的时候,哪能不提高警惕呢?
更别说,这回美国用的招数比以前对日本那会儿还要凶猛。
再举个例子,就是英国脱欧之后遇到的那些事。
英国原本以为脱了欧之后能跟美国重新走得更近,结果咋样啊?
美国在贸易谈判里摆出了一幅大手笔的架势,硬是要英国把农业市场敞开,大门迎接美国的转基因产品。
这下子,英国才真意识到,那所谓的特殊关系啊,在利益面前根本算不了啥,根本不值一提。
美国人的思路其实挺直白的:要是你实力不行,那就得挨揍;要是你实力强大,那就成了对方眼里的威胁。
反正不管怎么说,最后都是美国占了便宜。
这次德国确实挺会琢磨的,算是长点儿心眼了。
还不如像日本那样忍气吞声,结果被人折腾得半死不活。
趁早展露锋芒,让美国明白德国也不是好惹的。
更关键的是,这次德国可不是孤身作战。
法国早就对美国的霸道行径有点看不顺眼,现在德法两国一块出手,整个欧盟的姿态都换了个样子。
平时一贯温顺的荷兰和比利时,现在也都表达了支持对美国采取强硬措施的态度,真是让人没想到呢。
经历告诉咱们,与美国搞生意那可是有规矩的,别忘了这点。
要是不挺得住,人家可就把你当软柿子随意捏了!
德国这回算是搞清楚了吧。
8月1日之后,世界将大不同?
到了8月1日,这一天变成了世界贸易的一个划分点,大家都记在心里了。
一旦错过这个日子,美欧之间的关系就真的难再回到从前了。
欧盟这边已经整好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反制措施清单,嗨呀,这下子真是备好了!
威士忌、花生酱、摩托车和飞机零件都挤在了制裁名单里头,是不是挺让人意外的?
这些货品有个共同点:全都来自特朗普的选民基础所在的州立。
看来,欧盟这个动作就是要让特朗普在国内感受到点压力呗。
更令人头疼的是,德国这会儿已经开始在找新的伙伴了。
德国总理默茨打算在年底去一趟中国,这个消息可真挺有意思的。
原先德国对中国还带点儿犹豫,后来吧,感觉真是急得不行了。
这个事儿的转变啊,对全世界的经济格局可不是闹着玩的,可能会带来不少影响。
要说起来,跨大西洋的产业合作可能会受到挺大的冲击,得注意这个变化。
这几十年搭起来的供应链体系,可能得重新调整调整了。
接着,亚洲国家可得乐呵乐呵了。
美欧你来我往地较劲儿,正好给了别的国家个好机会。
中国、韩国、日本都可能在这轮大洗牌里占上一块儿。
最关键的是,这意味着由美国掌控的国际经济体系逐渐出现了动摇。
在过去的70年里,咱们说美国一直都扮演着规则制定者的角色。
现在连最铁的好朋友都开始话都说不顺溜了。
当然,选德国这条路,说不定也藏着点风险呢。
跟美国撕破脸,意味着得面对不少变数,风险挺大的。
毕竟,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一旦得罪,事后收场可就不太妙了。
不过,德国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事情了。
就像一位德国官员说的那样,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多样化的布局,才算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结语
这回德国算是彻底清醒了,比那些光鲜亮丽的表态还要管用啊。
接下来的三到五年里,咱们肯定能看到二战以后国际格局的剧变,曾经那种一家独大的局面,要逐渐走向终结嘛。
在如今大国角逐变得更为常态化的局势下,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小国,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呢?有啥想法的,欢迎给我留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