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戈壁滩挖出了第一桶铀矿,核电站的资源可以自给自足了改变

 199    |      2025-07-26 07:05

#亚太瞭望台#戈壁滩的晨曦中,一台钻机轰鸣着穿透了地表坚硬的岩层。2025年7月12日,随着地质队员从地下300米处提取出泛着暗绿色荧光的岩芯样本,中国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实现了铀矿勘探的历史性突破——首个万吨级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正式进入工业化开采阶段。这一发现使我国天然铀查明资源储量跃居世界前三,意味着未来30年内中国核电站燃料将彻底摆脱进口依赖,全球核能产业链正迎来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剧烈的重构。

**铀矿勘探的"逆向突破"**传统铀矿开采需要将矿石粉碎后通过复杂化学工艺提取铀元素,而此次发现的砂岩型铀矿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地浸法"技术。中核集团地质专家王延斌团队创新性地在看似贫瘠的戈壁地层下,找到了富含铀元素的古河道沉积带。通过向地下注入碳酸盐溶液,铀离子在渗透过程中被选择性溶解,再通过抽液井将含铀溶液提取至地表。这种"原位采矿"方式使开采成本降低40%,水资源消耗减少80%,放射性污染风险下降90%,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铀矿开采技术上已超越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等传统铀矿强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支点**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数据,中国现有71座商业运营核电机组,年需铀燃料约1.2万吨。此前80%依赖澳大利亚、纳米比亚等国的进口,2024年国际铀价暴涨至每磅86美元的十六年高位时,曾导致国内多个核电项目推迟。此次探明的巴丹吉林铀矿首期年产3000吨八氧化三铀,配合新疆伊犁、内蒙古通辽等地的扩产,到2028年我国铀原料自给率将从目前的20%提升至85%。国家能源局核能发展司司长李冶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相当于为国家能源安全上了道'双保险',即便面临极端国际局势,也能保障现有核电机组满负荷运行15年以上。"

**全球核能格局的重塑**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分析报告指出,中国铀矿突破将产生三重冲击波:首先,国际铀价应声下跌,7月15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铀期货价格单日暴跌12%;其次,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宣布调整其长期供应合同定价机制,此前其占据中国进口市场35%的份额;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正加速推进"华龙一号"海外出口,当燃料供应不再受制于人,阿根廷、沙特等新兴核电国家更倾向选择"技术+燃料"的全套解决方案。法国电力集团(EDF)前总裁莱维坦言:"核能领域持续60年的西方技术霸权正在松动。"

**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棋局**相较于传统铀矿开采,地浸法对地表生态的破坏面积减少95%。在巴丹吉林项目现场,除了零星分布的注液井和监控设备,广袤的戈壁依然保持着原始地貌。这种绿色开采模式与我国"双碳"目标高度契合——按照规划,到2035年核电占比将提升至10%,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亿吨。更令人振奋的是,铀矿周边检测到大量伴生的稀土元素,中科院地质所初步评估显示,该区域可能蕴藏着价值2000亿元的镓、锗等战略资源,为后续建设综合性矿物提炼基地创造了条件。

**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铀矿突破的背后,是国产技术装备的全面升级。中国铀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学斌透露,项目应用的"多层位协同地浸"技术能同时开采不同深度的矿层,采收率从国际平均水平的75%提升至82%。配套研发的"铀吸附机器人"可在井下自主修复树脂堵塞,这项技术已获得美日欧专利。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广核集团正在广东湛江建设全球首个商用快堆核电站,这种反应堆能将铀资源利用率提高60倍,与新型铀矿开采形成技术闭环。戈壁滩的铀矿故事正在改写国际能源政治的基本逻辑。当西方国家还在争论是否重启核电时,中国通过资源勘探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悄然构建起从铀矿开采到核废料处理的完整产业链。正如国际能源署(IEA)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所言:"21世纪的清洁能源竞赛中,掌握关键矿物的一方将定义游戏规则。"这场发生在北纬40度的地质革命,或许正是未来多极化能源秩序诞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