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当着华国锋等人的面,毛主席纠正:不要去那么多人到大寨参观

 56    |      2025-07-09 09:03

一组数据让人瞪大了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光是国内外到大寨参观学习的人数,就超过了一千万,相当于深圳整个城市的人口全都跑了一趟山西那个小山村。中国有个大寨村,硬是在一片穷山恶水里种出希望,还成了全国的榜样。可一个小村子,为啥能让全国各地的干部、百姓,一波接一波地涌过去?什么是“大寨精神”,为何毛主席连回老家都要点名这个事?今天我们就来解个谜:农业学大寨,到底是学什么?大家齐刷刷出差是为哪般?又为何毛主席最后反而劝大家别都扎堆?

你以为“农业学大寨”只是学习种地方法?错!一打开当年的报纸,条条都是对立。有人坚定不移地喊,大寨是中国农村的路标,哪里不会种就去那里学,赶着全村干部甚至整个县的骨干上山取经。一时间,大寨成了全国“农学圣地”,连外国元首也专程来参观。可现场风景却常让人哭笑不得:吃不惯大寨饭的小组,偷偷带方便面,市县领导们学到半截还商量着晚上斗地主,考察变成了旅游,甚至大寨人自己都累得不行。这场运动一度搞得沸沸扬扬,到最后却变味成“参观”打卡。有观点认为,现场学,只是走过场,真正该带回去的,是大寨不靠天分、不靠国家救济的那股拼劲儿。可怎么学?有些人说,光靠参观学不到东西。说到底,这套模式到底是榜样,还是形式?

我们来慢慢剥一剥这个“农业学大寨”的洋葱皮。最早的大寨,只是个山西小村子,地处偏远,高低不平,资源少得可怜。这里的村民领头人陈永贵文化不高,讲话也不打官腔,讲的都是自个儿的糙理儿:不能等靠要,有啥用啥,大家一起干。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学大寨”,点名字树榜样,总结出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很快,这股风气刮向全国。有人说,学大寨,把全中国乡下“发动”起来,稻田、梯田、秧田齐上阵,还真逼出了不少粮食。普通老百姓看热闹的不少,向往大寨那种干劲。可模仿大寨经验的,不一定全都成功。毕竟,山地修梯田的经验,放到平原可能只会变天坑,因地制宜成了新问题。有人支持,有人吐槽,大家都在比较、思考、争论。

时间一长,热火朝天的“农业学大寨”似乎到了瓶颈。场面挺热闹,真正的收获却开始有了水分。各地组团去大寨看,结果一回头,刚学没几天就忘了。表面上风光无限,参观热闹,照相留影,可实际上有些干部变得更在乎“形象工程”,只管安排参观,只求批示点赞,却不琢磨自己该怎么种地。有的地方,规定几十年不动大寨树的“模式”,形式主义了。也有人反对说,全国这么大,难道非得“照搬”大寨?南方土壤、气候、作物都不一样,硬套大寨就是浪费。还有些干部更是“以学谋升”,去大寨沾沾自来红,回头又回到老习惯。老百姓也有怨气:学校里老师光讲大寨,田里农民苦干还是遇上收成差。那几年,基层形成了一层假象:“只要参观、报材料,就算学到了。”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人高呼:别再盲目跟风,别变成“学样不学精”。

就在大家以为大寨热要冷下去时,一场逆转来了。1969年,毛主席回湖南视察,亲自把事儿挑明了:大寨确实好,但是“人去多了成灾”,别动不动就组团参观,别让机关人手瘫在这儿,“你们自己搞自己的大寨嘛!”还点名说,南有新田,北有安乡,各地都能出好经验。这一下子,把全国参观“打卡”的风气直接一棒子打回原形。毛主席本意,是让大家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骨气,而不是成千上万人扎堆逛村。随后,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定调,要求“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但更强调“普及大寨县”,让每个地方琢磨自己的妙招。这背后,就是借大寨的旗号唤起全国的干劲,但不是照猫画虎,也不是比谁参观多。前头埋下的伏笔——学精神、不是学形式——彻底呼之欲出。各地的干部才真正警觉,照搬是出不了头的,还是得因地制宜,扭转了思想路线。

别以为问题解决了。会开完了,指导思想下来了,实际运行却还有大考。表面看,参观团减少了,全国上下号召各地出“土办法”,甚至有的省份自己推“湖南大寨”、“陕西大寨”。可没想到,困难接踵而来。首先,干部们口头上说着创新,可不少地方又开始新一轮比拼“运动”,搞“红旗田”、“先进县”,比谁分的红旗多。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照搬大寨精神上下大力气,结果本地条件根本不适用,劳民伤财。再者,思想上的惯性没那么容易改掉,摆脱形式主义可不是一蹴而就。农民们也发现,政府一喊号子,干劲有了,可要真解决增产难题,还得靠科技、靠科学管理。全国各地,分歧越来越大:有的主张继续“学大寨”,全靠骨气和人海战术;有的主张“学科学”,主张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和解?真不容易,谁也服不了谁,争论越发激烈。

说到这儿,一些人不禁要鼓掌,“农业学大寨,把全国接力搞农业,创造奇迹”。可你要是真以为大家都“学成归来”,那真是“高看一眼”。更有趣的是,那些成天跑大寨的,有的是找机会“镀金”,有的是沾沾榜样的光。一窝蜂的参观,把山村变景点,农忙变旅游,形式主义有时比收成还旺。这咋能不让人发笑?事情看起来很热闹,其实里面矛盾一大堆。一个山村的经验拿去全国推广,能不能真落地?说别人懒,结果自己丢了创新。夸榜样,说到底还是得回头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表面一派和谐,实则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懂。假如每个地方都参观成瘾,不学会思考、不敢创新,整天等喊口号,这样的“学习”,能把饭煮熟吗?大寨弄潮,成就了精神,树起了标杆,可别成了“学模仿”的象征。也许,真该拍拍手说一句:“大家辛苦了,可惜没全学到点上。”

全国上下争着学大寨,形式好看还是内容实在?有人坚持只要跟着“模范”走,就能搞好收成;也有人说,自己土地上的活儿,只有自己会种。您觉得“学大寨”是不是该一刀切,还是应该各地有各地的活法?欢迎来留言,说说你身边的真实见闻,你觉得学大寨,学的到底是什么?模仿榜样,能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或者,只有自己开动脑筋,才是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