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按下核按钮?乌克兰获授权直捣莫斯科,佩斯科夫怒吼:“二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
——美国战斧导弹撕碎“安全区”,普京紧急征兵的背后,欧洲已沦为最大“冤种”
关键词:战斧导弹、1500公里射程、莫斯科危局、欧洲买单
美国总统特使基思·凯洛格一句“俄罗斯没有安全屋”,彻底撕掉了俄乌战场最后一层遮羞布。 9月28日,特朗普政府公然授权乌克兰使用美国远程武器对俄罗斯纵深发动打击,同时推进一项价值9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其中可能包含射程覆盖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回应带着冷战的寒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
一、美国按下“快进键”:从火箭炮到战斧,射程翻10倍的致命游戏
过去一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始终划着一条“红线”:海马斯火箭炮射程80公里,仅限打击前线目标。 但特朗普的授权彻底颠覆了规则——陆军战术导弹(300公里)、F-16战机搭载的空对地导弹、欧洲的风暴巡航导弹,如今再加上射程可达2400公里的“战斧”,乌克兰的打击范围瞬间扩展至俄罗斯腹地。
战斧导弹为何让莫斯科脊背发凉?这种亚音速巡航导弹能从舰艇、潜艇甚至陆地发射,可低空飞行躲避雷达,精准摧毁指挥中心、核设施甚至克里姆林宫围墙内的目标。 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表态:“我们正在考虑通过北约盟友提供战斧。 ”更微妙的是,这笔天价军购很可能由欧洲成员国出资,美国坐收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红利。
乌克兰的胃口远不止于此。 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的会晤中,不仅要求远程打击授权,更暗示“可接受替代方案”,比如追加射程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 这意味着,从基辅到莫斯科的每一座军工城、每一条铁路枢纽,都可能成为乌军导弹的靶心。
二、俄罗斯的“双重反击”:导弹洗地+历史警告
面对美国的挑衅,俄罗斯的回应堪称“文武双全”。 9月28日凌晨,俄军向乌克兰倾泻了595架无人机和48枚导弹,持续12小时的饱和式打击瞄准军工厂和基础设施,造成至少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俄国防部直言:“这就是对援乌行为的回应。 ”
更值得玩味的是克里姆林宫的舆论攻势。 佩斯科夫一面淡化战斧导弹的威胁,称“没有灵丹妙药能改变战场”,一面抛出“二战警告”,将当前局势与1939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的历史类比。这种叙事策略直击欧洲痛处——一旦战争升级,大陆国家将首当其冲。
普京的动作同样迅速:签署13.5万人的征兵令,强化西部军区战备。 俄媒反复强调一个细节:“若战斧导弹由美军操作,将被视为美国的直接参战。 ”
三、欧洲的“冤种困境”:前线陪跑、后台买单、门口挨打
特朗普的决策背后,藏着一道精密的算计。 他一边逼迫欧洲签署900亿美元援乌协议,一边要求印度、土耳其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中转贸易,试图彻底扼杀莫斯科的经济命脉。 而战斧导弹的部署,更将欧洲推向两难:出资购买武器激怒俄罗斯,或拒绝配合得罪美国。
欧洲得到了什么? 难民潮、能源危机、军费开支暴涨,还要时刻担心俄导弹“误射”过境。 俄罗斯新一轮空袭后,泽连斯基紧急呼叫北约秘书长,要求扩大“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这意味着欧洲的账单又要追加数字。 网友调侃:“欧洲在俄乌战场上的角色,就是那个一边陪跑、一边买单、一边挨打的‘大冤种’。 ”
四、特朗普的“赌局”:以战逼谈,还是玩火自焚?
这场升级并非临时起意。 9月25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会晤中,对方明确提出远程打击请求,特朗普的回应是“不反对”。此后,美国接连放风“900亿美元军售”“5000万架无人机计划”,甚至考虑重返阿富汗基地,形成一套组合拳。
逻辑看似清晰:通过威胁俄罗斯本土,逼迫普京回到谈判桌。 但赌注有多大? 战斧导弹的射程覆盖莫斯科,等同于将“斩首行动”的能力交给乌克兰。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此前已警告:若本土遭袭,可能启动“死手系统”。
特朗普真的掌控着局面吗? 凯洛格在采访中留了余地:“最终决定权在总司令手中,乌克兰有时获批准,有时不会。 ”这种模糊性,反而加剧了误判风险。
五、乌克兰的“豪赌”:从棋子到持刀人,还是沦为炮灰?
对乌克兰而言,远程打击授权是一把双刃剑。 它意味着乌军可复制俄军的“后方绞杀”战术,破坏弹药库、兵工厂和指挥链路。 但这也将彻底消除双方的战略缓冲。 俄军近期对基辅的持续空袭表明,莫斯科绝不会容忍本土威胁。
更现实的问题是:乌克兰能否操作战斧系统? 佩斯科夫质疑:“没有美军参与,乌军可能无法独立使用。 ”如果美国技术人员暗中介入,俄乌冲突将滑向大国直接对抗。
泽连斯基的赌注已押上桌。 他一边宣称“俄袭击表明其继续战争的立场”,一边向欧美索要更多武器。 这场豪赌的结局,要么让乌克兰夺回战略主动权,要么将其推向更残酷的报复性打击。
(本文综合自福克斯新闻、路透社、央视客户端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