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强东系着“七鲜小厨”的围裙,在镜头前翻炒宿迁猪头肉时,直播间的100万观众里,有人在笑他手抖,有人在刷“东贝炒菜比西贝香”,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看似插科打诨的直播,藏着京东撕开万亿市场的手术刀。
一、从“高冷CEO”到“炒菜主播”:企业家直播的流量炼金术
很少有哪个企业家的直播能像刘强东这样,把“严肃商业”和“市井幽默”拧成一股绳。镜头里,他一边手忙脚乱地调煤气灶,一边嘟囔“这灶不会是从马云那儿买的吧”,弹幕里瞬间炸开“东哥这梗接得比外卖还快”;转头切菜时刀工生疏,又自嘲“比贾国龙第一次炒菜还紧张”,评论区立刻有人补刀“西贝炒不了的菜,东贝来炒”。这种“接地气”的表演,让观众忘了他是那个管理着40万人企业的CEO,只觉得是“隔壁会炒菜的大哥”——而这,恰恰是最精明的流量算计。
过去十年,企业家的公众形象经历了一场彻底的祛魅。从马云的“乡村教师”到雷军的“Are you OK”,从董明珠的“格力直播间砍价”到俞敏洪的“东方甄选卖玉米”,CEO们正在集体撕下“高冷标签”,转身成“网红创业者”。但刘强东的这场直播,把这种“人设转型”玩出了新花样:他不是简单地“蹭流量”,而是把流量变成了“战略扩音器”。
你看,当他系着“七鲜小厨”的围裙时,直播间的100万人都记住了这个即将上线的餐饮品牌;当他宣布“京东酒旅不让老板们打价格战”时,镜头扫过的背景板上,“供应链赋能酒旅生态”的标语悄悄入镜;就连调侃罗永浩“怕锤子砸了京东牌子”,看似无心,实则暗指“跨界不是玩票,得有真本事”——而京东的“本事”,正是他反复强调的供应链。
这种“直播即发布会”的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商业标配。比起花几千万投广告,一场100万人在线的直播,既能用“玩梗”降低传播成本,又能通过企业家的个人IP增强信任度。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直播当晚,“七鲜小厨”的预约量暴涨300%,京东酒旅业务的搜索量冲上热搜第三——刘强东的锅铲,炒的哪里是猪头肉,分明是流量变现的炼金术。
二、调侃式营销:从贾国龙到王兴,每句玩笑都是战略喊话
直播间里的段子手们,总把刘强东的调侃当乐子,但懂行的人看得明白:这些“玩笑”里藏着刀。
先看贾国龙。西贝的“炒菜直播翻车”不是秘密——去年贾国龙亲自下场炒羊肉,结果不是糊锅就是盐放多,被网友笑“西贝厨师长该辞职了”。刘强东拿他开涮,表面是“五十步笑百步”,实则是在对标:西贝代表传统餐饮的困境——依赖门店、供应链笨重、扩张难;而“七鲜小厨”打的是“线上预制菜+线下快厨”的牌,背靠京东的冷链物流,30分钟就能把宿迁猪头肉送到家。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你西贝炒不好的‘快餐饮’,我东贝用供应链来炒。”
再看罗永浩。从锤子手机到直播带货,从脱口秀到创业孵化,罗永浩的“跨界史”本身就是流量密码。刘强东叫他“浩哥”,看似客气,实则在说:“跨界不是瞎折腾,得有根基。”锤子科技败在供应链,罗永浩的直播带货靠“人设”而非“生态”,而京东的跨界——无论是外卖还是酒旅,都牢牢抓着供应链这根绳。这种“对比式调侃”,既抬高了自己,又没撕破脸,可谓“杀人诛心”。
最妙的是对王兴的喊话。当记者问“后来约到王兴了吗”,刘强东的回答堪称教科书:“兴哥忙着业务,莆中又说‘老板不去我不敢去’”——先给对方面子,再说“竞争归竞争,别成仇人”,最后补一句“希望多点开放”。这话听着大气,实则是绵里藏针:
第一,“开放”是说给谁听的?美团。美团的酒旅业务靠“流量垄断”赚钱,酒店老板们敢怒不敢言:不投广告没订单,投了广告没利润。刘强东说“不让老板们打价格战”,就是在挖美团的墙角——用京东的供应链帮酒店降成本(比如统一采购布草、食材),再用京东的流量(APP、小程序)分润,直击美团的命门:靠“抽成”赚钱的模式,早该被“价值共享”取代了。
第二,“约酒被拒”的故事,暗指美团的“封闭”。去年京东杀进外卖时,刘强东就说过“要和美团竞争,先得看懂王兴的软肋”——美团的软肋,就是“流量霸权”带来的傲慢。京东外卖能快速起量,靠的就是“开放供应链”:允许商家自主定价、不强制独家合作,硬生生从美团、饿了么嘴里抢下15%的市场份额。现在进军酒旅,他不过是把“外卖逻辑”复制粘贴:用“开放”对抗“封闭”,用“供应链赋能”取代“流量压榨”。
这些话,与其说给王兴听,不如说给所有行业玩家听:京东来了,不是来抢地盘的,是来“重构规则”的。而这场直播,就是他向整个行业递出的“战书”——只不过包装成了“饭局邀约”。
三、从外卖到酒旅:京东的跨界野心,藏在供应链的基因里
今年618,刘强东在内部会上说过一句话:“京东所有的跨界,都是供应链的延伸。”当时没人当真,直到他把外卖、酒旅、餐饮挨个划进“势力范围”,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哪里是“跨界”,分明是“供应链帝国”的扩张。
先看外卖。美团、饿了么为什么能垄断市场?靠“三要素”:流量入口、骑手网络、商家资源。京东入局时,所有人都觉得是“以卵击石”,但刘强东看透了一个漏洞:现有外卖平台的供应链是“割裂”的——商家自己采购食材,平台只负责配送,成本根本降不下来。于是京东外卖打出“供应链牌”:商家入驻京东,就能用京东超市的食材供应链(比如50元采购10斤猪肉,比市场价低20%),再用京东物流的骑手(成本比自建团队低30%)。结果呢?商家利润高了,敢降价促销;消费者吃到更便宜的外卖,订单量暴涨——京东外卖用6个月做到日均300万单,靠的不是烧钱,是供应链的“降本魔力”。
现在轮到酒旅了。酒店行业的痛点和外卖商家如出一辙:采购成本高(布草、洗漱用品、餐饮食材)、流量被平台绑架(美团、携程抽成20%-30%)、利润薄如纸。京东要做的,就是把外卖的“供应链赋能”复制过来:
对酒店:用京东的供应链帮你采购(比如统一采购洗衣液,成本降40%),用京东的数字化系统帮你管理库存(实时监控客房用品消耗),甚至帮你做预制菜(客人扫码就能点京东冷链配送的本地菜);
对消费者:在京东APP订酒店,能直接用“京豆”抵扣,能买到酒店专属的“供应链直采”特产(比如三亚酒店的海鲜套餐,比市场价便宜50%);
对平台:京东不搞“独家合作”,酒店老板想在美团、携程上架,完全自由——刘强东要的不是“流量垄断”,是“供应链粘性”。
这套逻辑,和当年京东做家电、做生鲜时如出一辙:用供应链帮合作伙伴降成本,用开放生态吸引用户,最后自己赚“供应链服务费”。这比美团的“抽成模式”更高明——你抽成,商家恨你;我帮你赚钱,商家跟你走。
至于七鲜小厨,不过是“供应链到餐桌”的最后一环。京东超市有20万个SKU的食材,京东物流能30分钟送达,七鲜小厨只需要把这些食材做成“预制菜+现炒”,就能在写字楼、社区快速开店。贾国龙的西贝还在靠“门店扩张”头疼成本时,刘强东已经用“供应链前置”把餐饮变成了“流量入口”——你去七鲜小厨吃饭,顺手在京东APP买瓶酒,订个酒店,这不就是“吃住行购”的生态闭环吗?
四、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刘强东的“开放”主张,是真心还是套路?
直播里,刘强东最圈粉的一句话是:“竞争不该是仇人,要靠价值创造赢消费者。”这话听着热血,但商场上的“开放”,从来不是道德选择,而是利益计算。
刘强东为什么敢喊“开放”?因为京东的供应链足够强。就像他当年做电商时喊“正品低价”,底气是自建物流和仓储;现在喊“开放酒旅生态”,底气是覆盖全国的冷链、仓储、数字化系统。这些“重资产”别人学不来,所以他敢说“我不搞垄断”——反正你离不开我的供应链。
反观美团,为什么不敢“开放”?因为它的核心竞争力是“流量垄断”,一旦开放,商家就会流失到成本更低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王兴宁愿“躲着不见”刘强东——他知道,京东的“开放”不是“善意”,是“降维打击”:用供应链优势打破流量霸权,让整个行业从“谁控制流量谁赚钱”,变成“谁创造价值谁分利”。
但这里有个问题:刘强东的“价值战”能走多远?
酒店老板们怕的不只是“价格战”,还有“被绑架”。今天京东用供应链帮你降成本,明天会不会也学美团抽成?消费者现在觉得“京东外卖便宜”,等站稳脚跟,会不会涨价?历史总是相似的:当年滴滴用补贴抢市场,最后还不是靠“动态加价”赚钱;拼多多用低价吸引用户,现在客单价悄悄涨到了100元以上。
刘强东或许是真心想做“价值共享”,但资本的逻辑不允许“永远让利”。京东2024年的财报显示,其净利润率只有1.2%,比美团的3.5%低一大截——持续补贴外卖、投入酒旅,钱从哪里来?答案可能藏在他的“供应链服务费”里:当越来越多的酒店、餐饮商家依赖京东的供应链,服务费就能从1%涨到3%、5%,最后比“抽成”赚得更稳。
这不是“套路”,是商业的必然。没有永远的“价格战”,也没有永远的“开放”,只有永远的“价值重构”。刘强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利益计算”包装成了“理想主义”——既赢得了口碑,又铺平了扩张的路。
五、当企业家成为“网红”:个人IP与企业战略的深度绑定
最后说说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刘强东非要亲自下场炒菜?
你可能会说“老板带货效果好”,但真相没这么简单。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企业家的个人IP,已经成了企业战略的“核心资产”。
马云的“乡村教师”人设,帮阿里巴巴打开了下沉市场;董明珠的“铁娘子”形象,让格力在消费者心中等于“品质”;雷军的“性价比”标签,成了小米手机最好的广告词。而刘强东的“接地气”,从早年“宿舍吃泡面”到现在“直播炒菜”,本质是在打造“靠谱大哥”人设——这种人设,和京东的“供应链赋能”战略完美契合:你看,东哥这么实在,京东的供应链肯定不会坑人。
更妙的是,这种人设自带“抗风险属性”。去年京东股价波动时,刘强东在直播间说“兄弟们放心,京东不会裁一个员工”,当天股价就反弹5%;今年外卖业务被质疑“烧钱”时,他一句“我们靠供应链赚钱,不是靠补贴”,商家的信任度立刻提升。比起冷冰冰的企业公告,企业家的个人IP,更能在不确定的市场里,给用户和合作伙伴“定心丸”。
但这种“绑定”也是把双刃剑。如果企业家的人设崩塌(比如私生活争议、言论翻车),企业形象会跟着受损;如果个人风格过于强烈,还可能限制企业的战略调整。刘强东显然懂这个道理——他的“玩梗”从不越界,调侃贾国龙、罗永浩点到即止,喊话王兴留有余地,就连说“马云的煤气灶”,也带着“老友互怼”的轻松感。这种“分寸感”,让他的个人IP始终服务于企业战略,而不是反过来。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结尾:锅铲背后的商业革命
当直播结束,刘强东关掉煤气灶,镜头前的猪头肉已经被工作人员端走,但直播间的讨论还在发酵:有人在骂“资本家作秀”,有人在夸“东哥实在”,有人在研究“京东酒旅能不能便宜订房”。
其实,争论“作秀还是真心”没意义。重要的是,当刘强东这样的企业家,开始用锅铲代替PPT,用玩梗代替发布会,中国商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过去,商业竞争靠“规模碾压”——谁的门店多、谁的广告响,谁就能赢;现在,竞争靠“生态渗透”——谁能把供应链嵌进行业的毛细血管,谁能把流量变成信任,谁就能笑到最后。
刘强东的这场直播,不过是这场革命的一个缩影。他炒的不是菜,是流量;调侃的不是同行,是规则;喊的“开放”,也不是理想,是生意。至于最后能不能成,要看他的供应链手术刀,能不能真的切开酒旅、餐饮的旧格局——但至少现在,他已经用一把锅铲,让100万人记住了:京东的野心,不止于卖货。
或许未来某天,当你在七鲜小厨吃着猪头肉,用京东APP订着酒店时,会突然想起这场直播——原来那个在镜头前手抖的男人,早把万亿市场的地图,藏进了那句“兴哥,有空喝一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