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法总统3年后再通话?双方真实打算啥?交易能行吗

 133    |      2025-07-10 14:51

马克龙和普京,时隔三年,居然又把电话打通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客套话家常,而是真刀真枪地谈交易。交易筹码相当明确,一头是乌克兰,一头是中东,全部牵动着欧、俄、美、中东四大板块。

这场通话背后,有多少玄机?谁又能在这盘复杂棋局中笑到最后?

世界格局,正在“多米诺骨牌”式地变动,关键一张,就是这场欧俄的筹码谈判。

先回忆一下前一阵美国的操作。

拜登政府突然转向,直接砍断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转身把精力投进大西洋另一侧的中东。表面理由是美国要搞“新大北美战略”,本质上却是在用欧洲的利益给自己铺路——对俄罗斯说,不再管乌克兰,但你也别掺和伊朗和美以的较量。

看得出来,这就是美国典型的“拿别人的命,成全自己的事”。

伊朗方面也做了背书。美以刚动手,伊朗官员立刻埋怨:俄罗斯没帮太多。话说得明明白白,美俄的“地下协议”,谁也不敢违背。

变化立刻传到欧洲头上。

当发现美国“义无反顾”甩下包袱时,欧洲那叫一个慌。当初跟着老大哥一起押上全部身家,如今就差把乌克兰拱手让人。于是有人开始琢磨:那我们是不是也能跟俄罗斯玩一把博弈?

别小看法国人,马克龙这一步,正是带着整个欧洲的焦虑和算盘。

这一次通话,双方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中东和乌克兰。

克里姆林宫放话说:普京和马克龙“进行了实质性通话”。而且内容直接点名中东局势、乌克兰战事。简而言之,两人都清楚,一个愿停火,一个盼缓兵,筹码都在桌面上。

这里面的细节值得玩味。

普京表现得不紧不慢,提出要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还要伊朗继续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义务。马克龙则附和一句:伊朗必须全力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

这个立场,和美国、以色列一门心思想废掉伊朗核计划与导弹力量不是一回事。

如果欧俄真谈妥了,未来伊以再开战,欧洲很可能就不会卖命帮以色列拦截伊朗导弹。这个伙伴盘要重新洗牌。

马克龙为什么着急?答案不言而喻。

看乌克兰前线近况,俄军势如破竹。俄罗斯国防部的数字明晃晃地摆着——一周就多了943平方公里、13个据点,卢甘斯克州直接拿下,乌军伤亡至少6200人。他们离基辅只有30公里。

英国情报部门也只能无奈承认:大势已去。一个不小心,乌克兰可能就变成新的白俄罗斯,欧洲等着糟心还是得下决心。

这也是马克龙焦虑上头的原因。他要赶在俄军把整片东欧碾成“新俄罗斯”之前,推动停火,用些“谈判”换得一口喘息。

这里的问题是,普京可没想便宜卖掉好局。

普京正式表态,任何协议都要“全面和长期”,必须消除乌克兰危机的根源,“以新的领土现实为基础”。

什么意思?

简单说,“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这些地盘,我拿下就不还了,停火得认账”。马克龙嘴上喊谈判,实际上,普京是个不会见好就收的人。

欧洲还想再磨一磨。法国总统办公室放话——双方“近期内还会再谈一次”,可越是拖下去,欧洲的筹码只会越来越少。

那伊朗为什么变成了俄罗斯手里的“天平砝码”?

伊朗,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最后一个实打实的战略支点。

中东混乱,不靠伊朗,俄国甭想插手。不仅军工贸易,连对非洲的渗透,也要看德黑兰的脸色。美国撤出乌克兰,小心翼翼哄着俄罗斯不要放手伊朗。轮到法国掺和,更得请普京在中东别给欧洲使绊子。

这也是为什么,俄法的交易,表面是区域冲突,本质指向全球话事权。

从交易的模式来看,其实很明确:美国拿弃欧洲、换中东,拉住俄罗斯不插手伊朗。欧洲反向操作,希望和俄妥协中东利益,换俄军在东欧后撤。

两边玩的全是大算盘,没有人会做慈善。

站在俄罗斯视角,伊朗不能丢,至少在中东不能让美以痛痛快快灭了伊朗。法国则是乌克兰快守不住了,不想拱手送给俄罗斯,哪怕能多保点家底也好。

普京和马克龙还没谈妥,说明各自口袋里的牌还不够好看,谁也不肯轻易摊牌。对话能否成功,取决于前线形势和全球大国的下一步动作。

但有一个判断脱离不了现实,每过一天,俄军的压力就向欧洲再近一步。等到“新的领土现实”在乌克兰板上钉钉,法国手里的选择只会越来越少。

所有这些算计,最后都落到一个问题上——谁能真正掌控地区秩序,谁就能主导全球新格局的转变。

乌克兰战火未熄,伊朗局势未决,欧俄头顶的天空漂着交易的阴云。这一切阻挡不了一个趋势:地缘政治的权力重塑,已不可逆转。

棋到中盘,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笑到最后。但双方都明白,时间的天平在为最狠的那一方加分。

所以,俄法这场电话,实则是新世界秩序前夜的信号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