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朝鲜在8月11日举行了大规模战术炮兵射击训练比赛,显然是冲着8月18日即将启动的韩美联合军演“乙支自由护盾”而来。朝中社的报道刻意凸显“百发百中”“压倒性战斗力”“彻底遏制境外军事匪徒”等措辞,传递出一种不容误读的信号:这不是例行训练,而是一次高度政治化、战略化的军事展示。
从战术层面看,此次炮兵射击比赛并不只是单纯的火力检验,而是一次贴近实战的综合演练。朝鲜明确提到“现代战争模式与发展趋势”,这说明它在训练中融入了精确打击、快速机动和多点火力压制等要素。这些细节表明,平壤已经在不断升级常规火力的作战能力,以确保在危机爆发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集中火力优势,打击韩美的关键节点与兵力集结区。
然而,这场训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战略姿态。朝鲜的意图很清楚——用提前释放的炮声,抢占舆论和心理上的先手。这是典型的“信号战术”:在韩美军演开始前,通过军事行动向外界展示自己不仅不畏惧,反而已经做好了随时应对的准备。平壤深知,韩美的联合军演每一次都伴随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在朝鲜看来,这是“以演代战”的战争预演,因此它必须用强硬的方式“以武制演”。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正恩本人并未出现在训练现场,而是由党内和军方高层观摩。这种安排很可能是有意为之:一方面保持最高领导人的神秘性与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把具体的军事指挥权展示给国内外看,让外界感受到朝鲜的军政体系已经形成“随时可打”的分层指挥结构。这不仅是对敌方的威慑,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信号——即便最高领导人不在场,战斗力也不会打折扣。
从半岛局势的角度来看,这场炮兵训练无疑是一次高分贝的“开场哨”。接下来的韩美联合军演“乙支自由护盾”,规模和内容都远超单纯的防御演练,包含实兵、实弹和联合指挥体系的全面测试。对朝鲜来说,这种军演不仅是军事压力,更是对其战略威慑力的持续消耗。一旦演习中出现跨越“红线”的动作,例如针对朝鲜领导层的斩首演练、模拟打击战略目标等,平壤必然会采取更具挑衅性的军事回应,比如短程弹道导弹试射、远程火箭炮齐射,甚至是潜射导弹试验。
更复杂的是,这一轮半岛军演和反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下全球地缘冲突加剧的一部分。美国在欧洲的战略资源正被乌克兰战场消耗,在中东又要应对以色列与周边地区的连锁冲突,而亚太则通过韩美日军事合作不断加压朝鲜。这种多战线压力使得华盛顿对朝鲜问题的处理更加依赖军事震慑,而非外交斡旋,这反而让局势的稳定性进一步下降。
与此同时,朝鲜与俄罗斯的军事关系正在加深,平壤通过向莫斯科提供弹药与武器,在俄乌冲突中间接获得经济与技术回报。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对朝制裁体系的漏洞扩大,也意味着一旦半岛局势升温,俄朝关系可能成为削弱美方战略压力的另一个变量。可以想象,如果半岛爆发严重军事摩擦,俄朝会以不同形式展开“战略配合”,让美韩在军事与外交上同时陷入被动。
而在韩国国内,面对朝鲜的军事示威与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军演,舆论和政治压力也在升温。尹锡悦政府近年来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绑定,试图通过联合军演传递“以武止武”的信号,但这种政策同时带来了地区安全困境的恶化。韩国国内一些反对派与民间团体早已批评政府的“对朝强硬路线”只会刺激平壤采取更具破坏性的军事行动。可以预见,一旦在军演期间出现任何擦枪走火的事件,政治责任的归属将成为韩国社会高度争议的话题。
朝鲜方面的逻辑则截然不同。它将军演视为外部入侵的前奏,因此必须在心理与军事上双线备战。朝中社的报道刻意突出“常态化动员态势”,意味着无论战争是否爆发,朝鲜都会维持高度的军事戒备,这种戒备既是军事策略,也是政治工具——既能对外示威,也能对内塑造“国家处于持久威胁下”的氛围,从而巩固政权的控制力。
风险在于,这种持续对峙正在侵蚀双方的危机管控能力。韩美与朝鲜在军事演练和反制之间的循环,已经让“对话窗口”几乎关闭,而每一次军事动作都可能被对方解读为攻击准备。一旦任何一方误判对方的意图或能力,冲突升级的速度可能会远快于国际社会的反应能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导弹发射与防空系统响应之间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这几分钟足以将一个政治信号变成一场全面冲突。
从国际视角来看,半岛的这种高压博弈正处在危险的临界点上。朝鲜的炮兵训练并不会阻止韩美的联合军演,韩美的军演也不会让朝鲜屈服于威慑,反而是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和推进对方的底线。随着8月18日军演的临近,半岛的军事空气将更加凝重,任何火光都可能点燃更大范围的战火。
这一次,炮声不是背景音,而是前奏曲。半岛局势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是继续在火力边缘博弈,还是有人愿意在危险临界点前踩下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