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高喊和平却转身加码,一场现代版的俄狄浦斯悲剧正在上演
这棋盘上的风向,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基辅那位舞台经验丰富的领导人,泽连斯基,最近又向世界抛出了橄榄枝,声称只要莫斯科真心想谈,他随时可以坐到谈判桌前。这话听着滴水不漏,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可你要是信了,那就太天真了。
就在这番“和平宣言”响彻云霄的同一天,乌克兰的征兵令已经下到了田间地头,九十万从十八岁到六十岁的男人,被告知要准备好为国效力。与此同时,美利坚送来的远程家伙事儿也没闲着,呼啸着砸向了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油库,那冲天的火光,怎么看都不像是和平的信号弹。
这就像一个街头混混,嘴里喊着“哥们儿,别打了,咱们聊聊”,手里的板砖却已经抡圆了朝你后脑勺飞过来。这种“和谈”,与其说是寻求出路,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主要是那些远在西方的金主们。
泽连斯基的总统任期,按理说今年五月就该画上句号了。可战时状态这块大招牌一立,选举这码事就顺理成章地往后推了。这虽然保住了他的位子,但也让他脚下的合法性地基,裂开了一道深深的缝。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所以,“和平”这个词,就成了他最好用的一块遮羞布。他频繁地在社交媒体上隔空喊话,摆出一副随时准备与普京面对面沟通的姿态。可真要说到实质性的东西,他却把门关得死死的。俄罗斯提的那些条件,比如承认乌东四地现状,放弃加入北约的念想,停止对俄本土的骚扰,他一条都听不进去。
他想要的“谈”,根本不是为了停火,而是为了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道德高地,把“拒绝和平”的帽子死死扣在克里姆林宫的头上。这样一来,西方的援助才能源源不断,他“抗俄领袖”的光环才能越戴越稳。
他一边说着要用最快的速度拥抱和平,一边又伸长了手,向西方索要能打到俄罗斯腹地的“大杀器”。无论是大规模征兵,还是对武器装备的渴求,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心里盘算的,根本不是谈判桌上的握手言和,而是下一场大规模反攻的血腥序幕。
更有意思的是,他向西方金主们开口的胃口,是肉眼可见地在膨胀。从一开始的头盔、防弹衣,到后来的主战坦克、防空系统,再到如今能直捣黄龙的远程导弹,他一次又一次地试探、突破着西方国家划下的“援助红线”。
这种玩法,像极了古希腊神话里的悲剧英雄——俄狄浦斯。这位忒拜王子一出生,神谕就预言他将“弑父娶母”。为了逃避这可怕的命运,他的父母将他遗弃荒山,他自己长大后也远走他乡。
可命运这东西,你越是想躲,它就越是如影随形。俄狄浦斯在逃离的路上,恰恰在三岔路口与亲生父亲拉伊俄斯狭路相逢,在一次暴怒的争执中,他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老者的身份,失手将其杀死。他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一次正当防卫,却不知不觉完成了“弑父”的预言。
后来,他破解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被人民拥戴为王,并按照约定,娶了前国王的遗孀伊俄卡斯忒为妻——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他拼尽全力想摆脱的宿命,最终以一种他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式,严丝合缝地实现了。
看看今天的乌克兰,是不是也有几分俄狄浦斯悲剧的影子?泽连斯基和他领导下的乌克兰,何尝不是在奋力逃脱一个他们认定的“宿命”——那就是永远活在俄罗斯这个巨大邻居的阴影之下。为了“杀死”这个如“父亲”般纠缠不清的历史宿命,他选择了一条最决绝的路。
他要彻底斩断与那个斯拉夫“父体”的血脉联系,转而投向一个全新的、充满诱惑的“母体”——也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他渴望与这个“母亲”结合,获得新生,获得安全感。
然而,正如俄狄浦斯在逃亡路上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亲,泽连斯基这种“引火烧身”的策略,也正在把乌克兰推向毁灭的深渊。他授权军队使用西方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攻击俄罗斯的边境城市、军事基地乃至纵深目标。这种行为在军事上或许有其考量,但在政治上,却是一场以整个国家命运为赌注的豪赌。
他想通过激怒俄罗斯,逼迫对方做出更激烈的反应,从而把西方国家更深地拖下水。一旦形成了稳固的“代理人战争”格局,乌克兰就能获得长期的外部输血,他作为“自由世界”前线总指挥的地位,也将无人能够撼动。就像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主导的《明斯克协议》,本意是为乌克兰东部问题降温,提供一个政治解决框架。但协议最终成了一纸空文,各方都未能真正履行承诺,和平的窗口期被白白浪费,这本身就是一场集体性的“父亲失职”,未能给这个渴望独立的“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这种玩法,在心理学上,可以看作一个经典的“家庭三角关系”困局。乌克兰这个“孩子”,极度渴望摆脱俄罗斯这个控制欲极强的“父亲”。这种渴望背后,不仅仅是现实的政治经济考量,更有深刻的历史创伤,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惨绝人寰的“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那段记忆早已刻进了民族的骨髓里,成为一种无法抹去的“弑父”冲动。
而西方,则扮演了那个充满魅力的“母亲”角色,它许诺保护,给予关爱,提供一个全新的身份认同。于是,乌克兰义无反顾地扑向这个“母亲”的怀抱,试图与之“共生”。
可悲剧就在于,一个健康的成长,需要孩子最终能与父母双方都完成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在这场地缘政治的家庭剧中,强大的“父亲”用暴力阻止分离,慈爱的“母亲”用援助鼓励依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被死死地困在了冲突的中心,无法长大,只能流血。
俄狄浦斯最终知道了真相,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开始了流浪赎罪。他的悲剧在于他的“无知”——他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后果。而泽连斯基的悲剧,可能在于他的“明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每一步棋的风险,但他已经被架在了悲剧的舞台上,无法下台。
他必须不停地表演,不停地索取,不停地战斗,因为一旦停下来,他所构建的一切,连同他自己的政治生命,都可能瞬间崩塌。乌克兰人民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演技精湛的悲剧英雄,而是一个能带领他们走出命运迷宫的务实领路人。
这出戏的高潮还远未到来,但结局似乎已经写好。当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选择,不再是为了国家的生存与人民的福祉,而是为了完成一场宏大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弑父娶母”式抗争时,那么这个国家,很可能将在全世界“和平”的掌声中,流尽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