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得聊聊“六姨太式追星”——这可不是宫斗剧里的桥段,而是无数饭圈女孩、男孩正在悄然上演的全民心理魔障。别以为这话扎心,其实扎进骨子里才管用。三亿多孤独青年,一年消费掉千亿票子,可到头来——真成了戏台下鸣锣收钱、台上苦情自嗨的六姨太。您以为心甘情愿?恐怕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地“借戏装疯”,刷榜、打榜、控评、养活大半个娱乐圈链条,沉浸到忘了自己到底是站“戏台”哪一边的。
讲真,二十年前陈佩斯的《戏台》早就演透了这出好戏。六姨太两次“以身救戏”,台上演“霸王”,台下替身扎堆。可人家哪在乎肉身是谁?她感动的那一刻,信的不是人,是自己的幻象。回头看看我们身边那些“雨女无瓜”的弹幕、天真的“他不会吸毒!”控评,谁不是六姨太上身,一边骂天下薄情郎,一边扔钱砸出奇迹。讲句不好听的——真以为“哥哥”会记住你刷的那瓶奶、氪的那张专辑了?
粉丝经济这玩意儿,说穿了就是给人造梦。可惜梦做长了,自己都分不清现实和角色——心理学家给出了个又土又有用的名词“移情效应”。戏台有六姨太,现实饭圈一抓一大把。偶像吸毒了、嫖娼了、塌房了……有人痛斥“人设崩塌”,更多人摇旗呐喊“哥哥一定是被陷害的”,甚至还有粉丝组团去探监拥抱信仰。社会学家一乐了38.2%的Z世代粉丝认为偶像一定会被原谅,17%的粉丝永远不问缘由“站在哥哥身边”。问句良心——大家究竟在捧什么,不就是给自己找点心理寄托,假装人生有点诗和远方吗?
更可怕的是,一帮人疯狂,背后是整个“吸金产线”在推波助澜。六姨太为戏子偷钱买鸦片,如今饭圈则拼命氪金“帮哥哥冲销量”。某流量歌手的专辑解锁,居然玩出八百万张销量要求,MV都不带完整的,看谁捞钱狠。回头想想《戏台》里那班主的“角儿在后台等你”,和现在的“实时明星推送”、“直播连麦”手法如出一辙。你要的不是艺人出戏台,是人家后台短信群发,AI助理伺候——道理都一样,射个“痴心粉全餐”,一口吃尽你的幻想还真成了产业链。
有人这和普通饭圈有啥不同?不都追自己喜欢的人吗?麻烦了——你以为你在追星,其实系统早就安排你在为平台刷业绩。心理学实测,饭圈粉每晚看偶像负面新闻的激动劲,甚至超过亲妈出意外。你以为只有小镇做题家才攒主角滤镜?其实3.2亿孤独青年都在社交平台上,拿碎花被子盖住内心的孤独,屏幕那边谁懂你——只能靠脑补的“哥哥日常”自我麻醉。
这一切不是谁“脑残”,而是情绪被系统性收割。别看北大课题组说得明白,“真正病态的是借虚拟世界填补精神荒漠”,可我们身边的“六姨太”,有几个甘心自觉?大多数人嘴上说“死忠粉”,心里明白,这不过是投自己一张心理彩票,万一哪天奇迹降临——比如偶像回关你一下,从群演熬成主咖也能“自high”一把。
有小伙伴反驳追星本来就是消费娱乐,人各有志,有钱有闲凭啥不能沉迷?这套说法也不是没道理。可你娱乐没错,关键在怎么追、追到什么份儿上。梅兰芳、周璇的戏迷,园子一散就是过日子。现在咋样?“舞台”加社交,信息茧房直接套牢一代人。看似每个人都在为美好生活“随缘刷榜”,其实平台套牢你——连梦都定制好了,哪怕台下灯一黑,你还会“自动续费”。
值得拎出来说的是,产业链把人心玩明白了。饭圈群主成了“精神班主”,打榜冲销量比“六姨太”偷钱还上瘾。你以为是自己选择,其实是被算法养成的“打工星人”。更魔幻的是,有的粉圈还模仿电视剧建黑帮应援群,为“高启强哥哥”刷存在感。敢问一句——难道扶持偶像至少要“会点演技”?这社会连追星都成“全员演技大赏”了,真是醉得一塌糊涂。
别着急吵,这不是一代人的问题——是整个时代的心理浮沫。曾经咱们追星是图乐,明明白白“人戏分离”。现在是网络把人推到全民自嗨的边缘。一边是榜单、营业、超话不停闹;一边是现实孤独、友情稀缺,只能再多刷几个榜单找点“身份感”。你说远一点,粉丝的“溺爱”无非是给孤独的一代套上锦衣,虚拟世界温暖一阵,离线后谁还记得你呢?从此粉丝变成数据,情感变成了绞尽脑汁的KPI。
有时候,我真觉得追星不如学学老一辈戏迷。人家乐意听戏,角儿有本事就捧一捧,完事各回正业,该回家带娃的带娃,该下馆子的下馆子。再看现在,一天六小时沉迷控评、冲榜、打投,生活被数据吞得一干二净。还说得冠冕堂皇“追星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没错,是KTV的体验,先唱后买单!
谁说饭圈只有“自我麻醉”?是现代人用虚拟生活苦苦补救现实的“资源短缺”。连六姨太都明白靠戏子不如靠自己,可我们新一代偏要当屏幕背后永远的“幕后英雄”——刷得多多益善,感动自己就算圆满。这逻辑,不就是现代版的“痴人说梦”?
更讽刺在于,平台和经纪团队看穿你、设计你、服务你,最后连感动都“顺带出售”。超话热度、昂贵应援礼、虚拟见面会,全成割韭菜下酒菜。你以为亏了吗?其实每个人都成了产业链上的一只小毛驴,追着胡萝卜跑到天荒地老。
最后一句大实话,不是批评谁,而是提醒追星可以,但别把理智全部押上,别把一切快乐都赌在别人的人生悲喜里。与其当六姨太自我感动,不如趁早把自己的人生演好,戏台下也有春天。
别怪我泼冷水,捧演员要用耳朵,追星才有心灵自由。若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戏子的背景板,那就真成了“六姨太”②号——台上霸王死了一个又一个,台下的你,从未醒来。
再美的角色滤镜,终有褪色那天。要想治根,不是让大家“集体戒感情”,而是认清现实、长点心眼——有人把我们当人、有人只当数据,咱们手里得多拿几招
- 喜欢归喜欢,别逞一时的热血;
- 感动可以,但别自己骗自己太狠;
- 看清台后人,别只被戏剧情所蛊惑。
要不以后,“明天见”的,恐怕只剩行业月报里的割韭菜名单了。
你觉得真的是年轻人太“失智”,才会疯狂追星不顾一切吗?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产业链和平台用心机套路,把我们一波又一波推向更深的沉迷?有人说追星是每个人的自由,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为别人打工还倒贴钱”。你呢?支持“娱乐至死”,还是觉得该到点收手、别再为虚幻买单了?欢迎在评论区交个底,让理智和热血亲自PK一把——到底咱们是谁的六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