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遭践踏?北京男子为日本洗白,官媒怒斥:历史岂容儿戏!

 60    |      2025-08-05 23:35

"看电影就是为了快乐,凭什么让我压抑?"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无数刚看完《南京照相馆》的观众心里。2025年暑期档,这部聚焦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以9亿票房成为黑马,却在口碑爆棚时遭遇惊天反转——一位北京博主公然叫嚣"不给一万块不看",甚至用日本对华援助为侵华罪行洗白。这场闹剧背后,究竟是个人无知还是境外势力渗透?

血色记忆遭践踏?北京男子为日本洗白

"看电影图个乐子,谁愿意花钱买心痛?"当32岁的北京博主"鸦王说"在抖音抛出这番言论时,他或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全网公敌。这位自称"影评人"的男子,在《南京照相馆》热映期间连续发布多条视频,不仅拒绝观影,还大放厥词:"用仇恨教育包装爱国,和法西斯有什么区别?"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竟搬出1978年至2018年日本对华援助3.65万亿日元的"数据",试图证明"日本是中国的恩人"。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机场二号航站楼被其列为"洗白证据",甚至将苏州校车袭击事件归咎于"国人煽动仇恨"。这种逻辑荒诞到什么程度?就像小偷一边偷钱,一边说"我上次还借过你伞"。

1.5万点赞背后:历史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条充满谬误的视频竟获得1.5万次点赞。评论区里,"京爷说得对""仇恨教育该停了"的言论此起彼伏。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大学教授宣称"南京大屠杀数字存疑",结果被学生当场用档案馆记录打脸——某些人,不是蠢,是坏得明目张胆。

这些声音像蛀虫般啃噬着民族记忆。当《南京照相馆》用真实影像还原1937年寒冬,当幸存者口述刺痛银幕前的我们,有人却翘着二郎腿说:"都过去八十年了,何必揪着不放?"试问,如果你家祖坟被刨,你会教育子孙"要宽容"吗?

官媒亮剑:历史不容戏说,正义必须发声

面对这股歪风,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发评论,直言"历史虚无主义是精神鸦片"。环球网更是一针见血:"某些人用艺术讨论当遮羞布,实则是在解构民族伤痛。"这些声音像一记记重锤,砸碎了"言论自由"的伪善面具。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雅虎新闻对此事的报道充满玄机。其评论区高赞留言称"南京大屠杀是反日宣传",更有日本网友断言"死亡人数绝对不到30万"。唯一一位晒出日军战地日志证明杀戮事实的日本网民,反被同胞骂作"叛徒"。这场景何其熟悉?就像靖国神社里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至今仍被当作"英雄"供奉。

血色记忆为何刺痛某些人?

从《731》上映遭举报到《南京照相馆》被恶意差评,历史题材作品似乎总陷入"越真实越遭黑"的怪圈。某影视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每次这类片子过审,都会收到'建议调整'的神秘电话。"这些看不见的手,究竟在害怕什么?

答案藏在数据里。某高校调研显示,00后中23%的人对南京大屠杀具体时间模糊,17%的人误认为"这是民间冲突"。当历史教育让位于娱乐至死,当民族伤痛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企图篡改记忆的人自然有了可乘之机。

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成为记忆的守墓人

上周,我采访了92岁的幸存者王秀兰奶奶。她摸着电影海报上血迹斑斑的"1937"字样,浑浊的眼睛突然亮得惊人:"那年我14岁,日本兵把邻居姐姐拖走时,她的红头绳还挂在门栓上……"老人颤抖的手比划着,仿佛那个寒冬从未离开。

这让我想起《南京照相馆》结尾那幕:年轻人在照相馆废墟前举起手机,屏幕里是黑白照片与彩色现实的重叠。导演用这种蒙太奇告诉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生而为人的尊严。

历史的车轮下,没有旁观者席位

当"鸦王说"们忙着给历史翻案时,东京靖国神社的樱花正开得灿烂。那些战犯牌位前,永远不缺献花的身影。而我们呢?如果连30万这个数字都要争论,如果连一部还原历史的电影都要抵制,岂不是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

最后想对那些说"不要活在过去"的人说:你可以忘记,但请别阻止我们铭记。因为有些伤疤,不是为了让你疼,而是为了让你清醒——清醒地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该往哪里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综合人民日报、环球网、观察者网及抖音账号"鸦王说"等公开报道,部分细节为增强可读性进行文学处理,具体事件以官方通报为准。历史不容篡改,记忆需要传承,愿真相永远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