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的目光,都被美国总统特朗普那份急促的“十日通牒”所吸引时,最令人错愕的举动,却来自基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政府,竟悍然批准对多家中国企业及公民实施制裁,理由是所谓“协助俄罗斯军事工业”。
此番出人意料的动作,仿佛是特朗普极限施压下,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它清晰地揭示了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地缘政治危机中,各主要参与方,是如何基于一系列致命误判,展开一场又一场危险博弈的。
基辅的险棋
泽连斯基政府的这项外交“豪赌”,在当时看来,无疑是近乎自杀式的。前线战事吃紧,乌军在库尔斯克正经历着平均每日超过千人的惨重伤亡,兵员枯竭的困境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西方盟友的援助也远不及预期。欧盟承诺的炮弹,仅交付了不足三分之一,使得前线弹药短缺的窘境雪上加霜。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更像是一场背水一战的冒险。
乌军在八月深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发动攻击,试图开辟一条新战线,以获取新的谈判筹码。初期,他们确实取得了局部进展,一度控制了1263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92个居民点。
然而,这种攻势未能持久。仅仅一周后,战线推进缓慢,仅增加了31平方公里和8个居民点,战事迅速陷入僵局。这场“豪赌”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乌军在库尔斯克战斗中,累计损失超5000人,还有69辆坦克和200辆装甲车。
这些近乎“病急乱投医”的举动,其深层根源,无疑是战场上的巨大压力与西方援助不力的双重绝望。然而,乌克兰选择在军事和外交上同时开辟“新战场”,恰恰暴露了其对大国关系复杂性与自身承受力的严重误判。
华盛顿的虚张
特朗普的“秒表外交”,则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其行动背后,隐藏着的无力和虚弱。他最初在7月14日,通过北约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传递了一个50天的谈判窗口期。
然而,仅仅两周时间,到了7月29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突然将最后通牒的期限,暴力压缩至10至12天,要求俄乌在8月9日前实现停火。这种急切的催促,传递出的并非从容,而是某种焦躁。
特朗普对乌克兰战场进展缓慢,感到“非常失望”。这种急剧的期限压缩,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因乌克兰战场溃败而采取的“政治急救”。其真实动机,是为了给美国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制造一个所谓的“外交胜利”,以提振国内低迷的选情。
然而,特朗普对普京的威胁,却显得模棱两可。他含糊其辞地提及,可能发动新一轮制裁,“也许是关税”。但现实是,美俄两国的贸易额,仅为区区30亿美元,这样的“关税武器”效果微乎其微。
这使得所谓的“最后通牒”,更像一封写给国内选民的政治宣传品,而非对莫斯科的真正威慑。特朗普的咆哮,与其说是自信的展示,不如说是面对困境的无力感。他误判了普京政府的战略定力,更低估了在俄罗斯经济已成功“向东转”后,传统经济制裁的效力。
俄中的从容
与美乌的焦躁和冒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和中国,则展现了基于现实的战略耐心和布局。俄罗斯国防部在7月下旬,宣布完全控制顿涅茨克的战略要地恰索夫亚尔市,这标志着俄军撕开了乌军顿巴斯防线,战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特朗普的通牒,克里姆林宫仅以一句轻描淡写的“已注意到”回应,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冷静。而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则发表强硬言论,警示“每一条最后通牒,都是迈向美俄战争的一步”,明确传递了不畏对抗的信号。
俄罗斯在军事实力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其日均炮弹产量是北约总和的3倍以上,确保了前线的持续压制。此外,俄罗斯还拥有约6000枚核弹头,这无疑是其最终的战略底牌,让任何外部干预都不得不三思。
经济方面,尽管长期面临制裁,俄罗斯经济却呈现出逆势增长的韧性。其2024年GDP增速预计将达到3.6%,这得益于其能源出口成功转向亚洲市场,其中对华贸易额占出口总额的47%,大大削弱了美国经济制裁的效果。
普京政府在俄乌冲突中,巧妙运用拖延战术,精准算计美国政治周期,意图将博弈拖到美国中期选举之后。针对乌克兰在库尔斯克的行动,普京政府下达了明确通牒,要求前线乌军在10月1日前,必须被驱逐出俄罗斯领土。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展现出其独特的战略定力。面对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的举动,中国迅速作出反应,要求乌方“立即纠正错误”,立场坚定。而就在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的次日,中美两国在瑞典启动了第三轮经贸谈判,节奏分明。
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在北京就乌克兰危机举行吹风会,强调愿以“六点共识”为基础,继续为政治解决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俄经贸关系日益深化,能源供应链趋于稳定,且大量采用本币结算,有效规避了美元体系的风险。同时,一种去美元化的新贸易秩序正在悄然形成,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已开始磋商建立能源联盟,为未来地缘经济格局的重塑埋下伏笔。
笔者以为
最终,8月9日的“最后期限”悄然滑过,特朗普的秒表,并未如期终止战争。这反倒验证了,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时间的朋友”。这场以“通牒”为名的豪赌,输家不仅仅是前线挣扎的乌克兰,更是那个对时代变局,做出致命误判的美国。
大国博弈的胜负手,早已不在于谁的声音更响亮,而在于谁的根基更扎实。当钢铁驼队穿越西伯利亚,当不用美元计价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亚洲港口,一种不依赖于最后通牒的新合作秩序,正在为未来的世界,描绘出截然不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