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潍坊的天气又玩起了“捉迷藏”。一场说来就来的大雨,把整个城市搅得人心惶惶,但你要真问一句:“这两天到底哪儿下了多少?”恐怕不少人还真说不清。今天咱们就把7月21日6时到22日6时这24小时的降水情况,给大家扒拉个明明白白——让每位关心自家庄稼、关注出行安全的朋友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谁是最大赢家?临朐县成全市“雨王”
据权威媒体报道,这轮降水平均下来,全市每平方米接收了31.2毫米的雨量,总共灌进来4.9亿立方米的水。这数字听着挺吓人,可细看各地分布,却是“一碗汤里夹生饭”——有地方泡着,有地方还是干巴巴。
采访中,多位农户直言:“今年最猛的一场,非临朐莫属!”数据也确实印证这一点。临朐西沂山站209毫米高居榜首,其次淌水崖水库193毫米、东苇厂188毫米。放眼全市,这仨站点简直像开挂了一样,把别处远远甩在身后。
反观诸城,高密等地,不少居民调侃道:“俺家门口连个泥坑都没见着。”事实也是如此,高密仅0.8毫米,而诸城更夸张——直接挂零!采访当地环卫工,他们苦笑道,“扫街不用戴帽子,一天下来衣服都是干净的。”
各区县分化明显,“同城不同命”现象突出
把视线再拉宽些,各区县之间差距更加鲜明:临朐104.3毫米遥遥领先,青州47.5、寿光41.1紧随其后。而昌乐、高新、潍城等地则只落下二三十个“小指头”,安丘10多一点,峡山、高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编辑走访发现,不少农田因突如其来的暴雨受益良多,但部分地区依旧盼望甘霖。“俺们这旱得快冒烟啦!”安丘一位村民无奈表示,“希望老天爷赶紧补上。”
年度与历史对比,今年降水走势如何?
单看今年的数据,全市平均320.6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9%左右,不过比常年均值略微偏多4%上下。这说明啥?和往年相比,今年虽说不是特别丰盈,但也算不上太缺。入汛以来(即进入主汛期),总量为209.1毫米,比去年同期少近三成,却比多年平均稍高一些。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这种波动其实很正常。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每年局部极端天气增多;另一方面区域性强对流天气频发,使得“东边日头西边雨”的景象越来越常见。“别以为一场大暴雨就是‘旱涝保收’,实际上灾害防范还需未雨绸缪。”某基层农业技术员提醒广大种植户切勿掉以轻心。
短期预报:未来几天天气怎么变?
根据最新公开资料显示,本周内潍坊依然以阴转小阵雨、多云晴间为主基调。南风较劲儿吹,大伙出门记得备好遮阳伞和薄外套:
- 22日最高温32℃左右,小范围雷阵风可能飙到7-9级;
- 23日起逐步转晴,最高温33℃上下;
- 24号继续升温至34℃附近,以晴间多云为主;
编辑随机采访路人,有司机表示:“最近雷阵风说来就来,下班路上还真不能马虎。”同时交警部门提醒,道路湿滑易积水,请广大驾驶员减速慢行、安全第一!
背后的思考:为何会出现极端分化?
很多网友疑惑,为啥同一个城市里,有的人家院子被淹、有的人却连土都不起尘?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受地形影响,比如山区更容易形成强对流云团;另一方面季节性副热带高压摆动,也让部分地区成为暴风眼,而其他区域则被挡在外围,只能羡慕别人家的瓢泼大作秀。此外,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对小范围气候也产生一定作用。有环保志愿者坦言,“城市绿化带越完善的小区,相对更容易缓解局部积涝。”
建议与应对之策
面对这种“两极分化”的降 rain 格局,我们普通百姓该咋办呢?首先,要加强信息获取意识,多关注权威平台发布的实时预警。不论是农村种植户还是城区居民,都要养成及时查阅本地天气动态和应急措施指南习惯。另外,对于经常发生短时强降 rain 的重点片区,应尽早疏通排洪沟渠、防止内涝隐患扩大。同时社区物业可组织定期巡查,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关部门建议,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土实际需求。例如增加蓄洪池容量,加强低洼易涝点监测力度,让基础设施跟上自然规律的小脾气。此外,可以通过科普宣传,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能力,让人人成为自己家庭安全第一责任人。“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筑牢防线,”相关负责人强调道。
真实故事分享
昌乐镇李师傅告诉记者,上周他正准备浇菜园,被邻居喊住,说马上要下暴 rain。他半信半疑回屋刚坐稳,就听见外面哗啦啦倒起盆来了。“幸亏没出去,不然裤脚管肯定湿透!”李师傅笑称,现在每天早晚都会刷手机看看官方 weather 公告,再决定是不是去田里忙活。这股谨慎劲儿,也许正代表着当下不少务实群众的新生活态度吧!
结语反问互动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遇到这样的极端 weather 分布,是应该怪老天爷偏心,还是真该我们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