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首份25年中报预告:海能技术扭亏为盈,但常年增收不增利

 69    |      2025-07-29 16:28

北交所首份25年中报预告:海能技术扭亏为盈,但常年增收不增利,股权分散,董事长辞职,高研发低营收高销售,毛利提升,迎来政策风口

最近在查询北交所2025年业绩预告的时候,截止到7月15日,披露的只有一家上市公司海能技术,知道的都了解这意味着什么,反过来说,也意味着北交所公司2025年中报有些堪忧,其他的我们等中报情况具体分析,今天就简单看一下海能技术的基本情况。

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山东济南,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专注于科学仪器及分析方法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食品、药品、环境、农业等领域的质量检测与科研工作提供高端仪器及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与战略并购,公司逐步形成了以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为主的四大核心技术系列,旗下拥有“海能”“新仪”“悟空仪器”“G.A.S.”等六大品牌,涵盖近百款产品。

公司2015年并购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使微波消解仪国产化率跃居国产品牌第一;2021年控股德国G.A.S.公司,成为全球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领导者。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获得164项自主知识产权,牵头或参与起草6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技术覆盖食品营养分析、药品检验等关键领域。通过持续创新与资源整合,海能技术正逐步实现国产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助力国家在高端仪器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突破。

公司于 2014 年在新三板挂牌,2022年10月14日正式登陆北交所(股票代码:430476)。公司原计划募资1.29亿元,其发行市盈率为 24.98倍,用于海能技术生产基地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授予主承销商超额配售选择权(初始发行规模的 15%),但最终未行使该权利,实际募资仍为 1.088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资净额0.91亿,募集不及预期。公司上市由东方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担任保荐券商(保荐代表人:林吉宏、徐有权)。

根据公司公告,预计海能技术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1.36 亿元,同比增长约 35%,四大系列产品收入均实现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600万,同比增长135.67%~142.80%。业绩预告期间,整体毛利率同比稳中有升。

1.股权分散,实控人王志刚持股19.21%,已辞去董事长,溪牛基金不断增持,个人股东为公司管理层,牛散增持,高管薪酬高,股权激励高管放弃,24-25年持续回购,技术和销售人员大增

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王志刚(已辞去董事长),直接持股19.21%。

海能技术股权较为分散,除王志刚外,截止到2025年Q1,公司没有单一超过5%股份的股东。相比较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王董事长的持股较低。

王志刚的股票也已经在2025年5月19日全部解禁。

公司的上市时候战略配售股东早已经消失,就连上市时候唯一持股5%左右的东证周德(上海)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也在上市后不到一年全部清仓完毕,人家毕竟是财务投资者。

溪牛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溪牛长期回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虽然不是公司的战略配售股东,倒是在2022年年度就持有公司226万股,此后不断增持,截止2025Q1增持到385万股。算是公司位数不多的还在建仓的机构股东,当然更重要的是溪牛投资也是公司同行聚光科技的前十大股东(25Q1持有1.82%),跟公司节奏一样的是,溪牛也在增持聚光科技,看来对科学仪器行业很看好。

吕明杰上市时候持股公司4.92%,也曾经为公司的关联方,但销售不大,吕明杰同时也为上海博迅医疗生物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代码:836504) 董事长,也在上市后很快清仓式减持。

所以公司的其他股东大都为个人股东,其中大部分为公司高管。

其中张振方为公司的前总经理(任职超10年),为公司现任董事长,不过看着年轻,1985年生人,目前持股3.07%,看来少壮派掌权。许鸣为公司的早期发起股东,在公司目前没有任职,持有公司1.82%的股份,上市后一直没有减持。刘文玉和金辉目前在公司的董事会中,其中刘文玉偏技术,金辉偏销售,分别持股1.41%和1.24%。股份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个人股东李建伟首次出现在公司股东名单中是2025年3月份的临时公告,直接持有公司226万股,截止目前持有公司2.89%的股份,增持到244万股。胡玉兰为牛散,大概在7家上市公司进入前十大股东(福星股份、华斯股份、明牌珠宝、宁波富邦、建研院和凤竹纺织),不过风格看,似乎喜欢做困境反转。

公司的高管薪酬较高,平均百万左右,管理层也比较年轻,大都为70后,财务总经理崔国强为公司上市前加盟。

公司2020年做过一轮股权激励,初始授予986万份股票期权,行权价格6.60元/股,授予72名激励对象(含高管及核心员工)。考核要求2021年营收较2020年增长≥10%,净利润增长≥15%。2023年营收较2020年增长≥35%净利润增长≥40%。但实际行权525万份(占初始授予量的53.2%),其中高管放弃部分占比高达45.5%,毕竟2年净利润连续亏损,激励对象为维护股价、减少摊薄,当然公司股价长期低于行权价格,行权即亏损,也是主要原因。

由于股价长期低于预期,公司实行了2次回购:

2024年10月公司计划回购 80–160 万股,资金 1,200–2,400 万元。 只用了30个交易日就“提前”完成了原计划的100%,实际回购1,599,976股,耗资2,021.90万元,均价12.64元/股2025年公司计划回购2,800万元–5,600万元,截至2025年7月1日公司已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回购 2,460,724 股,成交价格11.35–14.99元/股,已支付资金 3,042.94万元。

公司上市以来,人员一直在增长,从2020年442人增长到2024年年580人,基本在YQ期间也没有影响,从增幅看,技术人员基本翻倍,从2020年129人增长到2024年201人,销售人员从2020年100人增长到2024年138人。这大概是仪器行业的规律吧。

2024年公司人均薪酬25.21万元,人均创收53.49万元,人均创利仅1万元,人均创利同比大幅减少。

2.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不高,24年第一大客户为杭州国迈,浙江科学仪器三年下降40%,行业主要为医药和科研,海外三年营收翻倍但毛利下降低于国内,供应商稳定,24年在产品同步翻倍,行业存货周转上升,资产减值24年同比增加

海能技术的前五大客户整体集中度不高,不超过15%,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的集中度为10.62%、12.18%和13.84%,处于极度分散状态,这也基本符合这个行业的特征。2024年前五大客户累计营收4298万,同比增长3%。

2022年以前公司的第一大客户为浙江省科学器材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上市当年一度达到1636万的营收(2021年仅为522万),大概同比翻两倍,大概上市的时候为了突击业绩,因为此后业绩一路下降,2024年仅为978万,较上市的时候下降40%,这就尴尬了。

不过公司在2023年开发了杭州国迈进出口有限公司,当年就做到1572万,2024年继续增长34%,达到2100万的营收,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

此消彼长,其实也就是在3000万的业绩徘徊,而且浙江科器/国迈等都为贸易商。

公司的第三到第五大客户相对较小,营收均不到500万,且不大稳定。

2022年公司也开拓了国外的客户Ohio Lumex(美国)、LabService(意大利),2024年Ohio Lumex营收仍然有450万元。

从行业看,公司在2023年增加了华测检测客户。整体看公司的之前披露数据看,医药行业和教育科研行业以及农林水产行业为公司的主要客户。所以这三年如果有变化的话,当属于医药行业的客户变化。

从国内和国外构成看,公司海外业务2024年为0.7亿元,相比2022年已经翻倍,但是2024年同比增长11%,增速乏力,不过2024年下降更大的是国内,2024年营收仅为2.4亿,同比下降13.69%。相对于的是海外的毛利率也出现了下降,从2022年的55%下降到2023年的51%,不过公司的国内业务的毛利率反而更高,且下降幅度不大,从2022年的71%下降到2024年的68%。

公司应该是加大了直销客户的比例,否则不会增加那么多销售人员了。

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倒是比较稳定,集中度也不高,且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2-2024年集中度分别为21.42%、17.59%和16.92%。

公司前五大主要供应商为机加工件/密封件(沃凯氟)、玻璃器件(北京东兴兴)、色谱核心模组(CTC、艺达思)三大类,合计贡献 60%以上。2021 年底公司完成对 G.A.S.的控股并表,此后G.A.S.不再出现在供应商榜单,关联采购风险基本消除。

从公司的存货构成看,2024年存货增速(10.3%)反超营收增速(-9.0%),存货周转压力显现。

2023年库存商品激增17.5%(+613万),但同期营收仅增长18.5%,估计是备货较多。2024 年回落,显示公司主动消化渠道库存。不过在产品2024年翻倍,这个要结合产品分析,可能是新品原因。

公司跌价准备连续两年下降,绝对额减少40万元,计提比例由3.3% 降至2.4%。

从存货周转天数看,在此做了一些行业比较(公司可比公司为莱伯泰科、皖仪科技、泰林生物和聚光科技),整体看,2024年行业周转天数在2024年均有所上升,海能技术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25Q1行业的存货周转天数普遍上升。

从行业的资产和信用减值损失看,信用减值2024年均同比出现大幅度的减少,但是资产减值的幅度依然同比增加,海能技术在2024年明显加大了资产减值的幅度达到502万元,不过行业最近激烈波动的依然为聚光科技,2024年资产和信用减值累计8032万,不得不为溪牛投资管理捏一把汗。

3.科学仪器四大单品,有机元素为唯一过亿单品但24年同比下降毛利稳定,色谱光谱系列增收不增利,通用仪器增速钝化,样品前处理系列24年营收暴跌,高端产品为主毛利率高出行业平均,高研发转换低,销售费用高出行业,在研项目较多

公司的产品主要分为科学仪器以及配套的技术服务及耗材服务,以及维修服务。

从大类看技术服务及耗材服务是跟着仪器营收变动的,2023年达到0.22亿,2024年下降到0.19亿。

维修服务的波动较大,2022年仅为0.04亿,2024年为0.14亿,同比增长较大。

我们还是聚焦看科学仪器的变化,公司的科学仪器产品主要分为四大系列:机元素分析系列产品、色谱光谱系列产品、通用仪器系列产品、有样品前处理系列产品。

有机元素分析系列(核心品牌:海能)

功能:检测物质中碳、氢、氧、氮、硫等有机元素及蛋白质、脂类、纤维素等化合物含量。代表产品与技术优势:凯氏定氮仪(K1160)、杜马斯定氮仪(D200)和脂肪测定仪(SOX606) & 纤维测定仪(F2000)凯氏定氮仪(K1160)采用“稳态闪蒸”技术,180秒完成蒸馏(效率提升30%),测定范围、滴定精度优于丹麦福斯Kjeltec™8400。应用在食品、饲料、制药的蛋白质检测。杜马斯定氮仪(D200)最大进样量略逊于德国艾力蒙塔Rapid N Exceed,但检测限、重复性误差达国际水平。溶剂回收率、温控精度对标丹麦福斯Soxtec™8000和美国安康A2000i,2021年销量均居国内首位。

色谱光谱系列(核心品牌:悟空仪器 & G.A.S.)

功能:分离分析复杂混合物,应用于高精度检测场景。代表产品与技术优势:高效液相色谱仪(K2025 Plus/Pro)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FlavourSpec®)高效液相色谱仪(K2025 Plus/Pro)输液泵耐压、基线噪声等参数达进口水平,软件合规性待提升;应用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分析。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FlavourSpec®)进样方式、漂移气流速优于艾优特IMS,可快速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应用在宠物饲料风味分析、肺癌筛查(已交付中石油研究院、巴斯夫)。

通用仪器系列(品牌:海森仪器 & 白小白)

功能:实验室常规检测及自动化辅助。代表产品与技术突破:滴定仪 & 水分测定仪、自动溶出度仪(海森仪器)和实验室智能清洗机(白小白)滴定仪 & 水分测定仪2024年在新能源、半导体行业销售额显著增长。自动溶出度仪(海森仪器)曾中标省市级药检院项目,用于药品一致性评价。实验室智能清洗机(白小白)已经GMP制药系统交付金赛药业等10家药企;无人清洗单元应用于中科院、华测检测,目前通过CE认证进入欧盟,2024年海外市场突破。

样品前处理系列(核心品牌:新仪)

功能:将原始样品转化为可分析形态,确保检测准确性。代表产品与技术优势:微波消解仪(TANK 40)和微波合成萃取仪 & 固相萃取仪微波消解仪(TANK 40)最高耐温300℃、耐压20MPa,单样品酸液消耗仅2mL(无需赶酸),参数对标美国CEM MARS 6。应用在锂电池材料、半导体金属杂质检测。微波合成萃取仪 & 固相萃取仪支持微波-紫外-超声波多能量源组合,用于有机合成、环境污染物富集净化。

有机元素分析产品为公司唯一过亿的单品,营收持续领跑但2024年缩水23%(1.35亿→1.04亿)。据公司解释,2023 年开始全面铺开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到2024 年已基本结束所致;二是高校的贴息贷款设备更新项目需求较 2023 年减少影响。

色谱光谱系类产品为公司第二大单品,2024年实现营收0.79亿,该产品实现三年连涨(CAGR+6.7%),成最稳定增长点。2024年中国进口液相色谱仪10,311台,进口总金额29.34亿元,进口平均单价约为28.5万元。近年来,公司子公司悟空仪器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于2019年底推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的关键性能参数及可靠性、稳定性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产品定位上对标进口厂商中端主流相关产品,可满足市场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样品前处理系列产品为公司第三大单品,但是2024年暴跌19.7%,营收仅为0.57亿。

通用仪器系列为公司科学仪器第四大单品,但是营收增速出现钝化,2024年营收为0.36亿,同比增长6%。

再结合产品毛利率看一下。

有机元素分析产品单品保持稳定,且持续维持在76%左右,所以基本是营收下降导致的利润变化。色谱光谱系类产品虽然营收,但是毛利率不容乐观,2022-2024年期间毛利率下降10个点,2024年仅为54%,这就属于增收不增利。样品前处理系列产品较为不稳定,但是2024年下降到61%。通用仪器波动毛利率不大。

从成本增速与营收增速比较看,色谱光谱系列连续两年成本碾压收入(每创造1元收入需投入0.46元成本,而2022年仅需0.35元),有机元素分析系列是唯一成本同步改善品类。

那么基于科学仪器的产品系列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机元素分析产品营收下降,导致利润下降。

色谱光谱增收不增利,陷入成本黑洞。

其他产品波动平稳。

从行业毛利率看,聚光科技的毛利率有点独树一帜,2022-2024年的毛利率处于上升的趋势,相对于的莱伯泰科的毛利率倒是保持较为稳定,泰林生物的毛利率最近三年下滑趋势比较明显,海能技术的毛利率持续处于下滑趋势,不过毛利率整体比市场高出15个百分点。

比较好的现象是2025Q1,市场的毛利率普遍出现好转迹象。

毛利率高出行业,主要还是产品的结构的问题。

公司产品以高端和中端为主,高端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1 年高端产品收入占比 65.73%,中端产品占比 22.05%,低端产品仅占 12.21%;高端产品(如全自动凯氏定氮仪、高通量微波消解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技术含量高、定价能力强,毛利率显著高于中低端产品,直接拉动整体毛利率上升。

同时公司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使公司在定价上具备一定主动权,避免陷入低价竞争:2021 年凯氏定氮仪在政府采购中标量居首,微波消解仪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第一。公司在凯氏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等细分领域,市场份额领先。

公司在核心部件自主生产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稳定性,还降低了外购成本(如定制化零部件的采购溢价),相比同行业多依赖外协加工的模式,公司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力更强,能够通过工艺优化进一步压缩成本,从而提升毛利率。

公司还是比较注重研发,平均每年的研发费用差不多在5000万左右,基本也不输给竞争对手,研发费用占比逐年提高,2024年增加到18.47%。

不过显然矛盾的是,公司的研发费用持续提升,并没有带来营收的实际增长,甚至出现了主营单品的下降,更与市场不同的是,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远远高出行业,看来公司是要内卷行业,不过考虑到行业客户规模较小,这条路未必行得通。

根据公司的年报和路演纪要,公司在2025年的在研项目还是进展颇丰。公司于2024年11月发布了新一代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启动索氏提取仪平台化产品研发,拓展其在生态农业、半导体、新材料、电子电器等行业中的应用。2024年11月,上海新仪发布了超级微波化学平台,产品的消解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悟空仪器持续提升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完成了大柱温箱产品单元、脱气模块单元和高精密注射泵单元的开发,前者更好的提升了客户的使用便利性,后两者提升了液相色谱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水平 。

2024年5月,公司对参股公司白小白科技增资并取得其控股权,公司旗下新增“白小白”品牌及“实验室智能清洗设备”产品品种,完善了公司产品矩阵。

4.增收不增利,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上升,现金流为正,注意商誉减持风险,分红刚性

公司2022-2024年营收为CAGR为3.94%,净利润为CAGR-42.80%。属于增收不增利。

公司于2023年营收达到历史最高3.41亿,净利润却是在2021达到历史最高0.53亿,此后再也没有恢复,2024年净利润仅为0.13亿,同比下降71%。

根据公司2025年中报预告,四大系列产品收入均实现增长,整体毛利率同比稳中有升。中报毛利率未公布,但一季度同比提升1.42个百分点,叠加高毛利产品,支撑整体盈利改善。半年度营收预期1.36亿元(同比+35%),那么二季度单季营收约8050万元(环比+45%)。

其实从费用比例看,公司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比例是持续上升的。2025年一季度管理费用同比激增79.76%(达6,159万元),主因是“加大海外布局人员工资费用增加”。公司通过控股德国G.A.S.(持股93%)拓展欧洲市场,需支付当地高人力成本及运营费用。2024年控股白小白科技(55.56%股权)并整合德国G.A.S.,涉及组织架构重组、合规审计及跨境管理协调,推高法律合规与行政支出。这基本导致公司的净利率从2022年的13.69%下降2024年1.88%。

不过子公司整合(如白小白亏损)及海外扩张成本仍是潜在拖累,需到时再具体看半年报详细费用结构。

公司的经营现金流2022-2024年一直为正,累计净流入1.44亿元,2024年经营净现金流仅为净利润的4.7倍(0.28/0.06),显著低于2023年的12.1倍(0.46/0.38),盈利质量下滑。公司连续4年无短期借款,零有息负债优势。公司2024年资产负债率在15.9%,处于较低水平。

公司最近三年的资本开支累计0.55亿。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公司25Q1商誉余额为0.80亿(占净资产17%),2024年未进行减持,未减值原因主要为德国G.A.S.的GC-IMS技术应用于肺癌筛查等高附加值场景,2023年收入增长34%;上海新仪的微波消解仪市占率维持国产第一(复购率85%),贡献稳定现金流。

虽然此前王志刚曾经承诺,2022 年-2024 年,若因非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收购海能吉富产生的商誉2,897.22万元发生减值情形的,王志刚将以现金或海能技术股票向发行人进行补偿,但毕竟过了2024年。

其实公司最近几年资本方面动作不少,以并购、参股、联营、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投资控股了白小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济南海森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海胜能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参股了上海安杰智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学国投(广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拥有核心技术和团队的行业初期企业。

公司分红比较刚性,没有在上市前突击分红,最近三年平均每年分红在1600万左右,2024年分红1216万,分红比例93.09%。

小结

科学仪器的龙头为聚光科技,根据2025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亏损5,400 万元–4,200 万元,同比转亏。不过聚光的逻辑跟海能技术还有不一样,公司还在剥离部分PPP项目的转型中。所以海能技术能同比扭亏为盈是不容易的。不过公司能否摆脱增收不增利的泥潭,非一朝一夕之功,毕竟公司的研发转换成营收目前的进展较慢,同时公司增强了销售,短期对公司的压力仍然较大,更大的挑战是对管理层的。

比较好的是公司预告毛利的好转,前面在分析的时候也看到行业的好转,同时能看到最近政策的春风也不断,2025年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印发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将仪器仪表列为十大重点支持领域之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并列;北京市在2025年5月30日发布了《北京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期待看到公司的后续详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