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尼拉闷热的空气里,一种看不见的恐慌正在改变自己的形状。它不再是关于病毒的窃切私语,而是对钱包深处的凝视。过去一年,当菲律宾人终于敢于摘下口罩,长舒一口气时,另一种窒息感却悄然袭来。
对个人健康的忧虑,这个曾经占据国民意识中心位置的巨人,身形竟萎缩了七个百分点。它的消退,并未带来轻松,反而为另一个幽灵的登场腾出了空间——经济。
对“拥有一份稳定工作或收入”的渴望,如同一场午后热带暴雨,猛烈地冲刷着民心,关注度飙升了十个百分点。这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幅由无数个体焦虑汇成的国家情绪地图。地图的指向清晰得令人不安:生存的压力正在从“如何活下去”转向“如何有尊严地活下去”。这种集体情绪的漂移,是国家深层困境在每个家庭餐桌上的冰冷投射。
将镜头从街头巷尾的抱怨拉升至总统府马拉坎南宫的议事厅,焦虑的震源便暴露无遗。通货膨胀与劳工薪资,这对孪生兄弟,正像两条沉重的巨蟒,死死缠绕着小马科斯政府的脖颈,让其几乎无法呼吸。根据亚洲脉搏(PulseAsia)在六月底对全国一千二百名成年人的调查,高达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对政府抑制物价的无力表现投出了不信任票。
这个数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政府的脸上。尽管相比于早前那令人绝望的百分之七十六,如今百分之六十六的反对率似乎有了“进步”,但这依然是一道无法忽视的民意赤字。它提醒着当权者,在菲律宾普通民众的日常账单面前,任何宏大的政治叙事都显得苍白无力。人们的耐心,正随着每一次超市购物小票上攀升的总价,被一分一毫地消耗殆尽。
然而,通胀这头“房间里的大象”虽然依旧庞大得令人无法忽视,民众的目光却被一个迅速发酵的新问题所捕获。对“工资停滞”的怒火,自四月以来,如火山喷发般飙升了十七个百分点,成为今年以来温度上升最快的公共议题。当物价飞涨的浪潮稍微退去,露出的不是喘息的沙滩,而是收入停滞的坚硬礁石。这个问题,立刻成为民众心中新的痛点。
与这股怒火相呼应的是,民众对政府在提高薪资方面不作为的失望情绪,不满率比去年同期攀升了九个百分点。民意的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倾斜:当物价上涨的冲击略有缓和时,那份十几年如一日的微薄薪水,便显得愈发刺眼。
一时间,抑制物价(百分之六十二的民众视其为燃眉之急)和提高薪资(百分之五十一认为其至关重要),构成了对执政者最严峻的灵魂拷问。
这场关于饭碗和钱包的焦虑,绝非仅仅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底层民众的专利。经济的寒意,正无差别地穿透社会的各个阶层。数据显示,就业安全的焦虑感,在自认为生活优渥的中产阶层中,同样上涨了十七个百分点。他们或许不愁下一顿饭,却开始担忧下一份车贷、房贷和孩子的学费。
这股寒流甚至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米沙鄢和棉兰老地区,焦虑感更是分别激增了惊人的百分之二十三和十四。
与此伴随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安——对“储蓄能力”的普遍忧虑,这项指标也同步上升了九个百分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每日食物保障”的关注度,反而下降了五个百分点。
这或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暗示着最基础的生存压力在部分人群中有所缓解,但更高层次的经济安全感,那份抵御未来风险的底气,却在迅速流失。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果腹,而是开始恐惧任何一场可能将他们打回原形的意外。
面对这汹涌如潮的民怨,小马科斯政府的施政成绩单,显得格外惨淡。在多达十四项关键的政策议题中,仅有三项勉强获得了多数民众的“及格”评价:灾后响应(百分之六十三)、海外劳工保护(百分之六十二)以及农业援助(百分之五十三)。这些领域的些许成功,固然值得肯定,但整体表现仍难以令人满意。
它们更像是在一场熊熊大火中,因扑灭了几个火星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凸显出其在核心经济问题上的无力与失措。这种对比不仅暴露了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也让公众对其未来的信心进一步受到打击。
尤其是在控制物价这个民众最关切的战场上,仅有百分之十八的民众给予了正面评价。尽管这个数字相较于早前那低至百分之五的谷底,已经算是“巨大飞跃”,但对于一个将经济复苏作为其执政核心承诺的政府而言,这样的成绩单,无疑等同于一张失败的宣告。它无声地诉说着,政府的努力与民众的感受之间,存在着一条多么巨大的鸿沟。
民意的反弹,如同物理定律一般,不可避免地会转化为政治上的重压。就在此次民调进行前一个多月,菲律宾举行了被外界普遍视为对总统执政“期中考试”的中期选举。结果,在小马科斯倾力支持的参议员候选人名单中,竟有一半未能成功当选。这记政治耳光,响亮而清脆,无疑沉重打击了其政治联盟的士气,也动摇了其执政的根基。
选举的失利与持续低迷的民调数据,共同谱写了一曲执政危机的序章。为重振步履蹒跚的施政节奏,小马科斯迅速祭出了政治手术刀,要求全体内阁成员提交“礼貌性辞呈”,并启动了一轮大刀阔斧的内阁审查。这一系列操作,意在向愤怒的民众展示其刮骨疗毒的决心,试图通过人事更迭的政治表演,来回应民众的不满,重塑一个高效、有为的政府形象。
可是,政治舞台上的雷厉风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它或许能赢得一时的掌声与喝彩,却难以掩盖核心政策领域的步履维艰。民众最关切的工资改革,恰恰是这场政治风暴中最为平静的角落,平静得令人心寒。政府似乎在用一场声势浩大的内阁“洗牌”大戏,巧妙地转移公众的视线,却对那把真正能解民生之渴的钥匙,视而不见。
早在今年二月,参议院便以雷霆之势,通过了每日加薪一百比索的法案,一时间,无数劳工家庭仿佛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到了六月初,众议院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通过了一个更为激进的版本——日薪直接增加两百比索。两院先后拿出具体方案,看似为停滞不前的薪资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无数在贫困与尊严之间徘徊的菲律宾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谁知,这希望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空欢喜。
根据立法程序,两院之间对于加薪幅度的巨大分歧,需要通过一个两院联席协调会议来弥合,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版本,才能提交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然而,直到六月十一日国会正式休会,这场被千万双眼睛注视着的、至关重要的会议,也未能召开。法案,就此被无限期搁置,改革的步伐,在距离终点线仅一步之遥的地方,戛然而止。
这一幕,充满了黑色幽默。一边是总统要求内阁总辞以示革新的政治姿态,另一边却是关乎千万民众切身利益的法案,在立法程序中被“技术性”地拖延。这种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它让人们看清,政治秀场的喧嚣,与民生疾苦的寂静,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国度。政府似乎在用一场表演,来掩盖另一场缺席。
最终,民众等来的,不是期盼已久的加薪通知,而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僵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政府在灾后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效率,在异国他乡保护劳工的决心,或许都赢得了掌声。但在最能触动国民经济命脉的根本问题上,却显得犹豫、迟缓,甚至无所适从。
当政治作秀的尘埃落定,那两份内容不同、命运未卜的加薪法案,正静静地躺在国会的案卷之中,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国家在民意与现实、承诺与行动之间的巨大裂痕。